新视界丨搭乘消费扶贫“直通车” 好米好菜换“白银”

寒冬时节,那天,在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村委门口,10多位载着新鲜蔬菜的村民纷至沓来,在空地摆放好菜后,他们嘴里哈着热气,热切等待消费扶贫“直通车”的到来——

“来了,来了!”下午4点多,梅江区消费扶贫馆的收购车缓缓驶入直坑村。“丘叔,天气这么冷,您还种了这么多靓菜呀!”“在家闲不住,称称看有多少斤。”……在摆放菜篮、电子秤、价格公示表的间隙,收购人员和热情的村民拉起了家常,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十分热闹。

一菜农查看当天收菜价。

菜农在村委前的收购点排队售卖蔬菜。

工作人员对收上来的菜进行登记,并让菜农签名。

经农检、包装等程序,农产品最终“变身”成商品,陈列在梅江区消费扶贫馆的冷鲜柜里,供市民选购。

“去年底开始收购以来,我家有吃不完的蔬菜就拿来卖,虽然数量不多,但也能赚个零花钱。”数着手中的钞票,村民李阿姨心里乐滋滋的,李阿姨家有一亩多菜地,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以前吃不完的蔬菜只好烂在菜地当肥料或喂养家禽,如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除了自己吃,还能兑换成“真金白银”,蔬菜走出大山、在城里热销,大家种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村民黎勇祥精心管理的2亩菜地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芹菜、四季豆、苦脉菜……到了冬季,村民黎勇祥精心管理的两亩菜地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村里一直都有菜贩进来收购,但收购价没有标准,量不够多他们还不愿意收。现在消费扶贫馆会根据市场价调整收购价,保障农民利益,这点很好。”站在田垄上,今年70岁的黎勇祥乐呵呵地说,消费扶贫进了村,农家菜销路总算不愁了,现在他还喜欢在“抖音”上和网友分享自己种的菜,种菜成了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自家产的550斤大米兑换成1870元,丘基强喜笑颜开。

等待收购车的间隙,西阳镇的莆田村优质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里忙得热火朝天,经营户丘基强正在操作包装机,将10斤莆田大米进行真空包装,散装大米也已完成装袋,准备运送至城里。车辆到达后,丘基强和消费扶贫馆的工作人员合力将30多袋大米和2大袋散装大米扛上车厢,自家产的550斤大米换成1870元,丘基强喜笑颜开。丘基强曾是莆田村的一名贫困户,2019年脱贫后,他开始承包经营驻村扶贫工作队打造的加工厂。他说:“消费扶贫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销售渠道打开后,有很多梅城的市民特地来我们工厂采购,越来越多消费者知道莆田村大米的品牌了。”

直坑村农家菜新鲜上架供市民选购。

市民在选购蔬菜。

市民在选购扶贫助农产品。

经过2个小时的收购,满载而归的车辆返回位于梅城文化路的梅江区消费扶贫馆,原本销售一空的莆田村大米完成补货,直坑村农家菜新鲜上架,馆内还陈列着茶叶、蜂蜜、芋头、雪莲果等50多种扶贫产品,不少市民在馆内选购心仪商品。

近年来,消费扶贫行动已逐渐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趋向常态化发展。梅江区消费扶贫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馆在2020年9月底成立,是一个集购销、加工、仓储、配送于一体的扶贫农产品销售平台,由梅州市臻尚食品有限公司运营。为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农户利益,消费扶贫馆的工作人员在每周一、三、五进村定时定点收购,可带动农户600多户。截至目前,梅江区消费扶贫馆总销售额已超270万元,该馆还承诺,年终扣除运营管理成本后的利润将用于扶贫公益事业。

消费扶贫的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机融合,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让辛勤付出的农民和喜爱绿色食品的市民实现了互惠互利。去年,梅州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消费扶贫将不断给脱贫后的地区注入劳动致富的活力,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本报记者:江婵

摄影记者:钟小丰

编辑:张莹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