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丨用半生修复时间的“守”艺人

林伯熟练地用上下眼皮夹着目镜,为客人鉴定手表真伪。

“你这个只是小问题,我检查一下,不收钱。”晚上9点,林伯检查完客人的手表后摆摆手,用汤坑话向客人说道。一个人,一辆手推车,一门坚守了40年的手艺,这是修表师傅林双喜简单的人生履历。在梅城梅江一路11号的大门口,一块不足1平方米的地方,63岁的他大半生都扎根在这个行当里。

几十年的修表生涯为林伯积累了好口碑,周围的街坊和梅城的市民都知道修表可以找林伯。

一块表完全拆开,少则七八十个零件,多则一百多个零件,这难度对于林伯来说如庖丁解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流行“三转一响”,一块牌子响亮的手表不单是计时的工具,更是家境和身份的象征。二十岁出头的林双喜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丰顺汤坑本地的修表师傅,了解到一个修表师傅一个月有140元的收入,而当时自己虽然有“铁饭碗”,但也仅有30元的月薪,加上不喜欢被单位的条条框框束缚,林双喜毅然辞去了丰顺县人民医院的行政工作,去找钟表师傅拜师学艺。他交了300元学费,花了3年时间终于学成出师,在丰顺汤坑的圩市上,林伯开始了自己的修表生涯。那时各式钟表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林伯的生意非常红火,每天来维修、调校钟表的人络绎不绝,林伯一干就是10年。

晚上9点,林伯准时收摊下班。这条幽暗的小巷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林伯独自坐在摊前修表,这一坐就是30年。

1993年,林伯经人介绍,用一部手推车把自己的手艺从汤坑带到了梅城,在梅城一隅继续自己的钟表生涯。修钟表的这些年,林伯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布满皱纹的老人,手推车也已斑驳残旧。手推车三面镶嵌透明的玻璃现已模糊,里面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件。马路上人来车往,无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喧闹安静,他都能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工作。“钟表结构相当精密,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要细心、沉稳,对各种表芯结构相当熟悉,每一个动作都要细致入微,钟表很多零件相当于头发丝的大小,和做手术没差别。”林伯告诉记者。

林伯用镊子夹起刚拆下来的手表齿轮,小小齿轮上有一百多个牙。

夜幕降临,林伯开始上“夜班”,他乐此不疲,像一个永不停摆的陀飞轮表。

随着手机的普及,用手表的人越来越少,即便如此,每天还是有不少人来找林伯修表和鉴表,从几千到几万到几十万的手表,林伯都修过。“由于现在高仿的表越来越多,来找我鉴表的人也越来越多,真假我一看就知道。”林伯笑着说。

林伯育有三子,虽然各自在岗位上表现出色,但没人愿意继承他这门手艺,也没有徒弟。“现在能静下心来的人越来越少啦。”林伯感叹道。每天无论刮风下雨,林伯都会准时出摊,到了晚上九点,林伯推着手推车走过灯光幽暗的小路,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这条小路,他走了三十年。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