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踪 | 明山嶂革命旧址群

明山嶂地处梅江区西阳镇,位于梅江、梅县、大埔、丰顺四县(区)交界处,是梅埔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明山嶂革命根据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较早开展工农武装斗争的地区,二是较早建立农村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三是革命斗争持续时间长。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在明山嶂留下许多革命斗争的足迹和革命遗址。

金鸡岭——

叶剑英率东征军追剿陈炯明部残匪战斗地点

叶剑英率东征军追剿陈炯明部残匪战斗地点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板盖坑金鸡岭。

1925年3月国民革命军进行首次东征,20日清早,张民达、叶剑英指挥粤军二师越过铜鼓嶂,直插梅县长沙,21日,在长沙罗衣圩打了一个胜仗。梅城守敌无心恋战,分二路溃逃,一路人往蕉岭松口,一路往梅埔交界地段明山嶂一带。二师胜利攻占梅城。之后,张民达率三四两旅,挥师北上追击林虎残部。叶剑英被广州革命政府任命为梅县县长,奉命留守梅县,组织指挥二师直属部队扫荡肃清境内残敌。二师直属部队在叶剑英亲率下,向明山嶂方向肃清残敌。3月23日,追至梅县明山嶂板盖坑古道,遇残军机枪阵地所阻,由板盖坑赤卫队员李育粦、李干粦、李玉粦等人带路绕道银顶山金鸡岭,居高临下打垮了残军,全歼陈炯明部残军李云复一部。

板盖坑李屋——

西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

西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板盖坑,成立于1929年4月。

1929年春夏间,毛泽东、朱德、陈毅、朱云卿率红四军从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取得节节胜利,使闽西与赣南连成一片,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红四军的胜利,给东江地区尤其是兴梅粤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以极大的鼓舞。中共广东东江特委和各县县委号召:城乡被压迫的贫苦群众联合起来,打倒国民党,抗债抗税抗粮,没收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建立苏维埃政府迎接红四军到来。在革命形势的推动和上级党的领导下,中共西阳区委便上明山铜鼓地区领导掀起了抗租抗捐抗税、反治安警卫、保甲的斗争。1929年4月,区委便率先上明山板盖坑李屋正式组建成立了西阳区苏维埃政府。西阳区苏维埃政府成员有何木发、黄吉轩、李丙粦、李焕等,何木发和黄吉轩为正副主席。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十一个组织,包括青年团,书记李裕东;赤卫队长郭玉贤、张榜曾;儿童团长张茂兴;少先队长李望、郭集玄、李桂章;妇女会主任李带英;救护队长丘亚元;破坏队长叶丙元;宣传队长李干等。1929年五、六月间,根据县委指示,中共西阳区委把西阳、白宫分成两个部分,分称为梅三区、西阳区(即西区)。于是原西阳苏维埃政府则改称为区苏维埃政府。梅三区委书记叶明章,副书记廖学元,区委委员林烈、李丙焕、钟榜等。此后梅三区委驻明山嶂顶,梅三区苏维埃政府迁吊简坑(嶂下村第五队旧址)。直至下半年10月以后,梅三区再迁驻船子坜和板盖坑。

板盖坑李屋始建于清末,为客家堂屋结构,一层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状保存较好。

关肚里——

铜山区革命委员会遗址

铜山区革命委员会遗址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明山嶂,为1928年10月,梅(县)(大)埔丰(顺)边三县革命根据地铜山区革命委员会机关驻地。

明山村地处明山嶂梅埔丰三县交界处,山的东面和西面是大埔埔西区和丰顺丰北区,而北面和西北面则是梅县西阳镇之白宫和丙村之三乡、嘴头、郑均山区。1927年秋后,随着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梅埔丰三县革命武装斗争有着很大的发展,明山地区各乡村党团组织的发展,工农革命军和最早的赤卫队武装组织亦先后建立,早期明山嶂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开辟。但是,由于受“左倾”主义的影响,1928年初,各边县年关暴动接连受挫。在边县敌人的围剿下,梅埔丰三县领导都分别率领部分工农革命武装突出重围转移进入九龙嶂、明山嶂和铜鼓嶂。1928年5月,郑兴率第十五团部分武装重上九龙嶂,同一时候,刘光夏率领的第十二团和李明光率领的第十五团部分武装,也分别到了九龙嶂和明山嶂。他们经过相互间串联研究和协商,成立了梅兴五埔丰“五县暴动委员会”。推举古大存为主席,并在6月举行了畲江暴动。畲江暴动,更加推动了工农武装斗争的新发展。此后,五县暴委又增加了潮安和揭阳二县领导,成立了“七县联委”。1928年7月,罗欣然、李明光、刘光夏率队集中到了明山嶂,立即开展以明山嶂为中心区域的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得到梅埔丰边丙村区、西阳区、埔西区、丰五区的农军和赤卫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为扫除铜鼓明山地区的反动民团及封建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暴动斗争。为更加深入持久地领导和开展铜鼓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创建工作,这年8月开始到12月,梅埔丰三县领导人携边县四区的负责人,在明山嶂关肚里,经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由三县负责人参加的领导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机构——中共梅埔丰铜山区委和铜山区革命委员会。铜山区革命委员会一致选举叶雨全为主席,郑才文为副主席,成员有黄拱辰、黄朋光、房远林、廖学元等。

该遗址始建于清末民初,原为客家堂屋二层结构,现状只剩残垣断壁。

中共梅江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编辑:黄振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