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峰: 一双赤脚走天下 “三栖”耕耘成大家

丘峰近照

     丘峰

     原名丘滔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与社会活动家。他1941年出生,从梅江区城北偏僻的淹坑村大山里,赤脚走进南口中学、联合中学和梅州中学,而后又赤脚走进大上海的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历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小说界》《花城》《大墙内外》等杂志主任、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嘉应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原常委,上海市特聘监察员,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上海客家联谊会永久名誉会长,世界客属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等。

     著作有长篇小说《空降团的女翻译》,小说集《夏夜,上海滩》《追捕之夜》,散文集《醉雀》《恋恋客家》,诗歌集《美丽梅州》,理论专著《文学探踪录》《文学的现代流向》 《丘峰文艺论文选》等,主编《名家作文示范丛书》《20世纪世界华文纪实文学选》《世界客家名人传记文库》等,还参与被誉为“国家级骨干文艺工程”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获得国家级奖励。他的《我家门前的龙眼树》等三篇散文入选中小学教材。

【专致研究文学 评论自成一家】

丘峰,大家习惯尊称其为“丘教授”。他虽已至耄耋之年,但仍思维敏捷,活跃于文坛,源源不断推出新作。近日,笔者(下称“刘”)专程拜访了丘教授(下称“丘”),以下为两人对话实录——

刘:丘教授,您好!好久没来拜访您了,今日一见,看您精神矍铄,身体健硕,晚辈甚是高兴啊!

丘:是啊,我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坚持阅读与写作。每天保持快乐的心态,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探索,我感到充足和满意。

刘:您专致文学研究,创作了许多作品,而且文字体裁丰富,有散文、小说、理论等,真可谓“全能作家 ”!

丘:过誉了,我只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人,喜欢接触新事物,所以也就会多尝试写不同的体裁,从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主要写理论、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比如,理论集《丘峰文艺论文选》《玫瑰园遐思》《文学的现代流向》《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流变》等,长篇小说《空降团的女翻译》,中短篇小说集《夏夜,上海滩》《在死神招手的时刻》等,散文集《醉雀》《恋恋客家》,纪实文学《椰风蕉雨故园情》《永远的初心》《激荡婆罗洲——罗芳伯传奇》《世界球王李惠堂》,诗集《美丽梅州》。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还特地题写“美丽梅州”书名给我,江欢成院士还专门为《美丽梅州》写序。我的作品有的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有些获得了国内外各种奖项。

刘:在您的创作生涯中,获得了很多个值得我们客家文学界骄傲的“唯一”,具体有哪些?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丘:我能获得这些“唯一”,要感谢国家以及文学界的前辈同仁们对我的认可,让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就简单提一下吧:我是唯一参加编纂被誉为“国家级文化骨干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客籍作家;唯一参加评选国家级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的客籍作家;我是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代表中国作家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华文作家代表大会”的作家。我还是中国第一个创作新文体“电视散文”的作家,我的《春夜听雨》在中央电视台一台首播并获奖。还有,我是在学术界唯一把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联系到一起研究的学者,在这方面我均有论著。

刘:丘教授,您除了自己写作外,还会关注其他作者的作品吗?

丘:这是自然的。一个好的作家,除了自己写好文章,还要多看其他人的作品,尤其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本身就写着“怎么写”!学习他人作品的社会内涵、行文构思,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我除写作外,还会研究不少人的著作,对于一些争论性的课题,我都有探索钻研。例如,关于“华侨”与“华人”的区别,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激烈的争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我苦心钻研写了《“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试论东南亚客属会馆的地位与作用》一文,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经典性话语,作为华侨与华人本质性的区别。我认为,“落叶归根”是华侨的基本心态和行为归宿。在国外赚了钱,回到中国家乡建房养老,是华侨的心态和归宿。一句话,他们没有入所在国国籍。他们是在国外的中国人,最终的归宿是中国;而“落地生根”则是华人的基本态度。“日久他乡是故乡”,他们加入了所在国国籍,认定所在国为祖国。他们扎根当地,繁衍子孙,这就是当地的华族。这种变化的时间点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当时东南亚各国都宣布独立,这就是华侨与华人的时间界定点。我这一论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采用,结束了围绕华侨与华人两个概念区别的学术争论。

刘:哦,原来是这样,今天我又长知识了。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我听说巴金先生曾送过他的作品给你,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丘:我与巴金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国家重点丛书时。文学界对巴金研究非常多,但对巴金著作根源探索较少。例如,对巴金的代表作《家》的来龙去脉及评论源头还无人顾及。后来,我在读连载巴金《激流》(即《家》)的《时报》时,认真考证,终于发现了最早评论巴金先生代表作《家》的文章,这是巴金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受到巴金及文学界的称赞。巴金先生非常高兴,特地亲笔签名赠送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和散文集《真话集》给我以示感谢。我当时也是激动不已,把这两本书留存至今。而我关于发现巴金研究的文章及照片,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与展示。

刘:丘教授,在您众多的学术研究中,有没有涉及我们客家人的课题呢?

丘:有啊。关于中国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文学界一直的“定论”是山东人王统照的《一叶》,但经过我多方考察,缜密求证,我发现中国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广东梅县人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第一部新文学长篇小说是山东人王统照《一叶》的“定论”,我写成文章在《文汇报》上发表后,全国有20多家报刊转载。如今《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按照这个说法重写。这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我还研究过任钧、碧野、杨应彬、陈国凯、程贤章等客籍作家的作品,受到欢迎。

丘峰回母校南口中学作励志报告

刘:丘教授,您的学术研究和各类评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获得国内外不少荣誉吧。

丘:是的,这是我辛勤努力的结果。我发表在新加坡《新华文学》上的学术论文《撒在赤道下的诗》获美国哥伦比亚美中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千禧优秀科学论文奖”,另一篇学术论文《艺术感觉与诗文情韵——论淡莹的诗》获新加坡“文学奖”;我的《中国先锋小说整体观》等论文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获奖。此外,我的文艺理论集《文学探踪录》《文学的现代流向》被复旦大学等高校选为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读物。我的文艺评论《陈世旭小说艺术论》等80余篇论文被国家级选刊《新华文摘》《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转载;我的论文《生命意志与艺术激情——赵丽宏散文的艺术踪迹》和《“乡思如井 点滴情深”——论台湾文学中的“大陆情结”》《“诗怪”李金发及其诗歌创作》《“调和中西,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绘画艺术论》分别入选《上海文学50年论文选》和《上海社会科学院50年论文精选》。一个学者有如此之多的学术论文入选高规格的论文集,这在全国理论界也是少见的。

刘:丘教授,您评论别人作品无数,不知道别人对您有什么评价呢?

丘:哈哈。我评论别人,别人也有在评论我。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陈鸣树教授认为:“丘峰的文学评论不但使读者了解这时期的文学现象,也使作家有颇遇知音的知遇之感,使未来的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散步者的足音。”获得国务院“改革先锋”百强之一的蒋子龙写文章说我是上海文艺界最豪爽的文人,我评论他的作品的文章让他感动。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我的散文是优秀的散文。

【编辑经历显赫 出书办刊等身】

刘:丘教授,您著书一丝不苟,质量很高,这一定和您本人出色的编辑水平密不可分吧?

丘:是啊,我对于文字质量有非常高的追求,每个遣词造句我都力求完美。我曾被《小说界》《萌芽丛书》《花城》《中国对外贸易》《大墙内外》等杂志社聘请为编辑、主任、总编辑等。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上海担任警官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反映中国劳改、劳教的公开刊物《大墙内外》。第一期就发行了20多万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还获得司法部发文表彰。

刘:丘教授,您给我们讲讲您的辉煌编辑经历吧。

丘:要说辉煌,我最辉煌的编辑经历是我有幸参与了第二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纂工作。我是负责小说卷编辑,还是“大系”的第一个发稿人。“大系”的“后记”经多次修改还不行,最后领导指定我重写定稿。此书被誉为“国家级文化骨干工程”,获得国家图书大奖。你可知道,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参与选编的,都是文坛最闪耀的星,有鲁迅、茅盾、郁达夫、朱自清等众多名家。要说明的是,第一个十年的“大系”选了梅州人大诗人李金发19首诗歌,是所选最多的诗人之一。我能取得这些成就,也离不开名家们对我的肯定和鼓励。除巴金先生外,我还编辑了著名作家叶圣陶、茅盾、李劼人、萧军等人的作品。我还编辑过王安忆、蒋子龙、冯骥才、古华、陈村、陈国凯、孔捷生、叶文玲等许多名家的作品,有的在全国获奖,受到好评。

刘:丘教授,您在国内已经取得这么多成就了,有关注国外的优秀作品吗?

丘:有的,我选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小说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的作品,成为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成果。我和汪义生写的《澳门文学简史》是中国第一部澳门文学史,对澳门文学作了中肯的评介。《上海年鉴》为此专门请专家写评论文章。我主编的《20世纪世界华文纪实文学选》成为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成果。我还写了评论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文作家的评论文章,在《美华文学》《新华文学》《赤道风》《马华作家》等刊物发表,获得很大反响。

传递客都正能量 赤子之心报家乡】

刘:丘教授,大家都称呼您为“三栖作家”,但我们都知道,您还热衷于社会活动,帮助了不少在上海和梅州的客家人。

丘:我虽然在上海读书、工作60年了,但我仍然时常关注家乡的发展,也关注来沪客家人的工作生活。1996年,时任“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李国豪院士推荐我担任了“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我感到无上荣光,同时也清楚自己要为在上海的客家人做点什么。李国豪院士离世后,“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更名为“上海客家联谊会”,在大家的支持下,我担任了会长。上海客家联谊会直属上海市委统战部领导。我担任会长后,立志要把在上海的客家人团结起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我和同仁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客家联谊会在国内外都有了广泛影响力。2010年,上海市侨办与上海客家联谊会联合主办“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暨上海客家联谊会成立25周年庆典”和2014年创办“首届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峰会”。上述两大盛会也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表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和世界各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获得客家世界的广泛好评。

丘峰与母亲

刘: “上海客家联谊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丘:“上海客家联谊会”主要工作有以下这些:每年举办年会,组织客家乡亲畅叙乡情、交流信息;每年秋季召开“欢迎考入上海的客籍大学生以及在沪客籍大学生座谈会”,帮助客家学子尽快融入上海都市;帮助客家乡亲来沪创业、协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本会还负责接待梅州及各地有关人员到上海开会、学习及医疗等事情。“上海客家联谊会”被会员们亲切地称为“上海客家人的家”。

刘:说到创业,我们知道上海是个大城市,市场庞大,很多人都想把生意做到比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但并不容易打开局面,“上海客家联谊会”对于想来上海做生意的客家人有什么好的指导方法吗?

丘:做生意是个很有学问的事情,随着“上海客家联谊会”的壮大,也有不少做生意的企业家加入了我们的组织。为了给客籍企业家提供一个创造商机、降低成本、加强合作的平台,2015年,我牵头成立了“上海客联商会”。客籍企业家在“上海客联商会”的平台上,生意不断发展成长。比如客籍青年企业家侯锦章,在上海客联商会牵线下,承接了上海市侨办和世博会的大量印刷业务。在梅州醇香百年的五华长乐烧酒,在上海客联商会的引荐下成为“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暨上海客家联谊会成立25周年庆典”活动专用酒,受到好评,以此为契机顺利进入沪苏杭地区;梅州的向丽腊肉也通过上海客联商会,成为春节上海年货消费市场的新宠儿……

2013年12月,田家炳博士会见丘峰

2018年3月,丘峰与曾宪梓博士合影

刘:丘教授,您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客家乡贤都对你十分敬重。

丘:我只是在尽自己身为一个客属社团牵头人的一份义务,并没有过多考虑利益和得失。但我们的努力,被广大客家乡贤看在眼里,我本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肯定。2012年,田家炳博士在香港接待上海客家联谊会代表时说:“丘峰是客家人的骄傲,是客家大才子。”曾宪梓博士在2010年“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暨上海客家联谊会成立25周年庆典”会上说:“丘峰是作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为客家人做了许多好事,他还是客家大才子,我为他感到骄傲!”这是对我的肯定,我感到光荣。2010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首届世界嘉应同乡会”上,我被聘为“荣誉主席”;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嘉应同乡会”上,我被聘为“总顾问、荣誉主席”;2013年在印尼举办的“第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上,我被聘为“主席团会议主席”。但不管如何,我最挂念的还是我的故乡梅州,我最自豪的还是“梅州发展战略顾问”这个身份。我会经常回家乡访问、考察,联系有关部门,把梅州风土特色产品推到上海,让上海市民品尝客都的腌面、金柚、茶叶、娘酒等特产。

撰文:刘亦乐

图片均由丘峰提供

实习编辑:吴桂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