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咖”“萌新”齐聚梅江,捕捉“一城两坊”古韵

采风团成员参观鹤和楼后合影。

梅江区金山圩日第三场活动精彩继续,24日上午,由梅州日报社、梅州市作家协会主办,嘉应学院社团联合会、黄遵宪纪念中学文学社协办的“一城两坊”人文采风活动在东山书院启动,20名来自市作家协会、嘉应学院、黄遵宪纪念中学的文学“大咖”和“萌新”相聚梅江,共同前往攀桂坊、望杏坊,探寻嘉应古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采风团来到攀桂坊张家围,村民们正在肩一祖堂内排练舞蹈。

人文秀区攀桂坊 千年文脉代代传

旧时的攀桂坊,曾是梅江河水运的重要码头、梅城的繁华地。科举时代,攀桂坊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秀才,以及黄遵宪、叶碧华、张资平、李黼平、李国豪等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名人。采风活动的首站,20名不同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来到了位于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东山书院是一个为文人雅士、莘莘学子敞开的书院,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文化渊源……”在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书院,文友们一边聆听院长李月云讲述东山书院的来源和当地客家人的“状元梦”,一边默默观察,抚今追昔,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酝酿情感。

因文学爱好而聚在一起的文友,还徒步前往攀桂坊的十里梅花长廊、黄遵宪纪念馆、张家围肩一祖堂等地。文学博士、梅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魏宇文对活动高度赞赏,她说:“这次活动的采风路线、成员架构都设计得很好,有老、中、青共三个年龄阶段的文友参加,对文脉相承具有重要意义。”魏宇文表示,自己本是攀桂坊人,一路走来依然让她受益良多,有充裕的时间她还会再次探访“一城两坊”,挖掘更多古民居背后的鲜活故事。

家乡同在攀桂坊的文友,还有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理事陈冠强,“单位退休后,我正在筹备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把包括攀桂坊在内的梅州客家景观和人物融入到作品中。”陈冠强认为,一直以来,能够充分展示民国年代客家妇女的文学创作并不多,他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客家风情和普通客家妇女的群像,也让更多人认识攀桂坊。

二十名不同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走进攀桂坊张家围采风。

在具有近400年历史的张家围肩一祖堂,文友们恰逢金山雨燕文艺队在排练广场舞,欢快的音乐和表演者的精气神立马把现场氛围带动起来,大家不禁和“元气满满”的长辈们聊起了天:“阿姨您今年60多岁啦?充满青春活力,真看不出来!”市作家协会的文友小木说:“这次采风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重温历史,在世俗和繁杂的生活中让心灵沉淀下来,在文人古迹中梳理创作史、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提升自我。”

采风团成员到东山书院了解其历史。

书香之地望杏坊 古朴民居韵味足

300多年前,嘉应州程乡知县王仕云在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坊表,题名曰“望杏坊”,这里的“杏”就是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中的“红杏”,寓在希望当地读书人奋发进取,科考及第,荣登天子堂。如今,望杏坊的核心范围位于梅城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大觉寺一带,延伸范围包括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等周边地区。

在望杏坊,文友们先后前往节操楼、仁风楼、贻谷楼、敦睦堂、司马第、鹤和楼、珍珠公园等地参观采风,看似古朴却又风格迥异的古民居,让大家慢下脚步细细品味,不时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砖一瓦。黄美燕是嘉应学院的大二学生,作为潮汕人的她表示,以前听到梅州这座城市,第一反应是:“这是世界客都”。她说:“我来梅州学习生活已有2年多,但对梅州的历史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这次来到攀桂坊、望杏坊才发现,原来每座古名居背后都有这么多故事,梅州的文化渊源确实深厚,很有韵味。”

采风团成员到黄遵宪纪念馆参观。

采风团成员沿周溪河漫步。

来自黄遵宪纪念中学文学社的5位“00后”小作家,成了这次采风活动的“活力因子”。初一学生林煜菲直言,她加入学校文学社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作文水平”。“平时对语文科目比较感兴趣,所以和同校的小伙伴们报名参加了活动,攀桂坊和望杏坊的区域很大,道路纵横交错,我看到了很多时代久远却还很精美的建筑。”林煜菲说,采风活动让她开阔了眼界,对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采风团成员到望杏坊梁伯聪故居——鹤和楼参观。

记者了解到,采风结束后,文学爱好者们将把所见所闻、感慨感悟创作成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一城两坊”蕴含的深厚人文历史。

采风心得选登

行走攀桂坊,如沐新春风

作者:黄遵宪纪念中学 丘正豪

状元桥畔,东山书院里,金山人文采风团成员聆听着书院的历史,明白了门前三棵木棉树的寓意,更知道了客家先贤崇文重教的伟行,千年沉淀使得她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门外望去,十里长廊,闻梅有书香,有诗有画。小桥流水,绿草如茵。人境庐里,让我们领略到黄遵宪先生之风采。“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一句,深深体会到先生忧国忧民之用心。

攀桂坊一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尽收心坎。“诗画梅江、文明客都”建设,如沐新春风,正走向光明的大道。

视线里的望杏坊

作者:梅州市作家协会 若澜

梅城“望杏坊”吸引我的不仅是诗意的地名,更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浓郁的文化色彩和经久颂扬的人文故事。视线里,曲径通幽的小巷串起了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它们大致都是门口一口塘,大门朝街,门后为厅堂;门脸不大,是主人的谦抑与内敛;厅堂敞开,则为主人的轩昂与豁达;门窗、栏杆、屋檐到处是精雕细刻的图案,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魅力,这些元素堆砌成了“望杏坊”的雅致,让它精致得宛如江南古镇的清幽秀丽、古朴典雅。我认为,如果四处弥漫的宁静是社区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风则是“望杏坊”的内涵。

矢志传文脉,勤学敬先贤

作者:梅州市作家协会 罗莉琼

作为一名东中的“老毕业生”,多年后从东山书院开启的这次采风让我觉得分外亲切。黄遵宪故居、张家围、望杏坊、攀桂坊、梁伯聪故居等等,日常熟悉的街道深处,藏着客家先贤们别具一格的居所,矢志奋斗的故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文脉传承的初心。我们的工作者们也在致力于保护,开发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作为一名写作者,多多地参与,勤学多写,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的文脉传承作出贡献,也是一件令人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一城两坊”采风手记

作者:梅州市作家协会 徐华君

一城两坊,江北江南。今日的采风,阅尽了楼、第、围、院、堂……在穿堂而过、拾级而上之间,我看到了相似,也看到了不同,我似乎读懂了它们,其实未然。龙应台曾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些特色各异的古名居,此刻就像散落各处的珠子,梅江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便是这根文化的弦丝,将它们串起来,终将成为梅州客家地区一道深厚的人文风景线。不久的将来,人们眼中的望杏坊和攀桂坊并不只是单纯的遥遥相望,推开它们的一道门,打开一扇窗之时,我们已然知晓这里的钟灵毓秀,这里的人杰地灵;从这些革命志士和文人雅客身上学到了人文精神,并传承这种精神,在人生道路上步伐坚定有力,走出了客家人的精气神。

深睿的客家文化让我敬佩

作者:嘉应学院 小柴

秋阳暖风,活气不输初春。今日我们踏寻新时代下仍保有古香悠韵的攀桂坊和望杏坊。

初到东山书院,门中悬挂四帖古画,古画之上书有“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两百余年而来,此言不倒,从叶剑英元帅就读时的房屋被保留如此之好由此可见。

尚未从东山书院崇文重教的气氛中走出,我又被黄遵宪纪念馆中黄遵宪先生的事迹而折服。而后我又深入了解到每年元宵烧火龙节时的埔寨火龙,竟是客家独有的文遗之一。

望杏坊中那岁月走过不留残迹只增韵味的都察院、仁风楼与节操楼等古迹都让我似回往日时岁,感慨无比,同时又再次深刻感受到梅州的悠长历史,再次让我敬佩客家文化知识的深睿。

古朴的望杏坊

作者:黄遵宪纪念中学  彭宜嘉

金秋时节,落叶飘零。

今日,我与学校文学社的成员们来到了历史久远的望杏坊。

望杏坊,古色古香,神韵犹存,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独特的故事。建筑的工艺精致到窗上的雕刻,风韵的体现到院中的一草一木。通过此次游历,让学子了解了悠久的历史,明白了文化的传承,见识了古风的建筑,是一次令人回味无穷的游历。


金山人文采风攀桂坊望杏坊

作者:黄遵宪纪念中学 陈晓萌

今天,我们采风团参加了一次活动,前往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

东山书院是我们采风的第一站。客家人从中原迁来,是一个文化的发源地,东山书院一直立德树人,为知识的传播起着重大作用,它是为文人雅士、孜孜学子开放的学院。

第二站是黄遵宪故居。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国近代史,如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等,详细地记载了黄遵宪先生的一生,他十岁写诗,现已作诗千首,每一首诗都举世闻名。

在张家围文魁观看了载歌载舞后,前往望杏坊,康熙十二年,城乡知县王仕云在现今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仿表,提名望杏坊,在当地读书人进取,后来被一把火烧毁,改名红杏坊。

  这次采风,我深入了解我们客家人的优秀文化传统,感悟到对文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传承客家优秀文化,你我齐努力

作者:黄遵宪纪念中学 唐梓诚

10月24日8点,期待已久的采风之旅就拉开了序幕。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人才辈出的攀桂坊。参观了东山书院和黄遵宪故居,从中深深体会到了前人对教育事业重视而作出的努力,也深深鞭策着我们要更加努力认真学习。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人文之盛历历可表”的望杏坊。极其珍贵的各类文物和文人事迹,既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智慧结晶,又让我们感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快乐的旅途总是很快的,下午1点我们采风之旅结束了。我很荣幸参加这次采风之旅,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让我更加了解了客家的人文历史。今后我将用实际行动为传承和发扬客家优秀文化而努力。

东山书院

作者:黄遵宪纪念中学 何瑞铭

金秋九月,秋风萧瑟。

“东山魁星灿,书院旭日升”,我们文学社来到了东山书院。刚到大门,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书院古典的建筑,悠久的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华,逐渐揭露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品质。在这里,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最好的诠释了它的价值。通过这次采风,我了解了书院的精髓和价值,令我受益匪浅。

魂牵梦绕“状元梦”,百年传承源东山

作者:嘉应学院 黄美燕

状元桥畔,“三元”树下,流传着“百花洲尾齐州前,这里出状元”的古谚。客家人对文化的推崇令人惊叹,对教育的执着亦令人折服。东山书院承载着客家人百年“状元梦”,亦见证着客家人从始至终崇文重教的态度,但追根溯源,却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文化的羁绊,令客与家这两个相对的群体发展成为如今令人瞩目的世界客都。


本报记者:江婵

摄影记者:林翔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