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英雄】张博丨白衣当“战袍”,圆了“军人梦”!

编者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庚子之春,恶疫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纷纷请战,争赴一线。我市自1月28日至2月16日,先后派出三批共51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他们冲锋陷阵,日夜奋战,胜利完成任务,一个不少,平安归来。经过休整,至4月20日,他们全部返工,继续守护梅州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梅州日报社联合市卫健局、学习强国梅州编辑部推出“梅州援鄂战疫英雄赞歌”梅州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遴选20名援鄂医疗队员,分享各自的援鄂独特经历和感悟。敬请读者垂注!

【个人简介】

张博,梅州市第三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梅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务部副主任,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经验。2004年,张博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中山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

张博接受记者采访。

2月11日,张博和我市其他16名医护人员连夜驰援荆州,与江门、云浮医疗队一同,对口支援公安县中医医院、公安县人民医院,开始了40多个日夜的鏖战。为表彰其在援鄂期间的出色表现,今年4月下旬,张博和医疗队其他队员一同,被梅州市文明办授予“梅州好人集体”的荣誉称号。

“上天对我不薄 我可以上战场”

春节前夕,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不绝于耳,张博的心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躁不安。那时,他大学校友、同学有的已经在最前线与病魔战斗,有的正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最前线的路上。

有着多年从医经验的他,已经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张博心中那股滚烫的热血又再次被点燃。“作为一名南医人,我也必将秉承军医精神,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1月23日,张博在朋友圈写下的庄严承诺。

出生警察家庭、怀揣军人梦的张博,却与军人路擦肩而过。2004年6月,张博报考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却不料,当年8月,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下,第一军医大学整体退出军队序列,移交给广东省并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眼看就要实现的梦想,破灭了。没法穿上‘军装’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张博说。

所以,在写下承诺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24日,医院抽调医护人员组建我市集中隔离场所医疗组时,张博第一时间请缨出战。“当时我想这可能是我唯一上‘战场’的机会,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张博说。

2月11日清晨,同事们送张博远赴湖北。

时隔半个多月,2月10日晚上8点半,张博接到了医院紧急驰援湖北的通知。这一刻,他没有退缩,反而有点兴奋。“我想上天对我不薄,我可以上战场”张博说,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很理解他的选择,而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父母和未满周岁的女儿。

“命都可以不要 还在乎头发吗”

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减少污染源,张博和队友们到达荆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剃起了光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命都可以不要了,还在乎头发吗?”张博说。

四天后,张博所在的医疗队正式接管公安县中医院隔离病区。刚接手时,隔离病区有60多个病人,其中,重症7个,危重症1个。而且,隔离病区是由一栋老旧大楼临时改建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呼吸机,也没分设‘三区两通道’,如果危重病人插管的话,随时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如今回忆起来,张博依旧心有余悸。

张博在工作中。

不过,所幸的是,该名患者病情在恶化至器官插管前,就提前转院到市级的定点医院了。针对医疗物资紧缺的问题,大家也是因地制宜、集思广益。“没有鞋套,就用塑料袋扎紧一点,防护服码数太小,人就往里塞一塞。”身高175厘米的张博,也穿过小码的防护服。

克服了医疗条件的难题,还得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有一次,一名患者把网传视频中的主人公误以为是自己,闹着要出院。张博见状赶紧过来安抚她,并耐心地劝说,让她等待手机满电开机后再一起确认。“当时语速快、说话多,15分钟我就开始受不住了,开始想呕吐了。”张博说,大部分时候,患者知道他们广东队专程前来支援荆州抗击疫情,都流露出感激之情。

“我不是英雄 大家才是英雄”

出发时,政府、卫健部门、医院为医疗队备好“行囊”;一路上,警察、志愿者开路、送水“保驾护航”;抵达后,办事处、机场、酒店的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一切,张博都看在心里,感动不已。

张博回到母校讲述战疫故事。

最让张博感动的是,在连夜驰援湖北的那晚,医疗队准备离开宜昌机场前往荆州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天空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风声呼呼作响,大家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张博坐在大巴车上,他透过玻璃,看到路边的执勤警察向他们肃然敬礼。一时间,张博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如果这是一场战争,那么上场的是他们;但这是一场疫情,上战场的是我们。虽然我们穿着不同颜色的战袍,站在不同的战线上,但目标却是一致的。”张博说。

每每有人称呼张博为“英雄”,他总觉得这份荣誉不应该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我不是英雄,大家才是英雄。”他说,虽然直接与病毒斗争的是医务人员,但这场战斗的胜利却离不开全国各行各业的鼎力支持。医务人员就如红缨枪头,正因为身后有枪杆坚定不移的支撑,才能一往无前地刺穿疫魔的心脏。

【记者手记】

经过近两个月的浴血奋战,3月下旬,援鄂医护人员陆续返回家乡。湖北以最高礼仪送别医疗队,各地也用最高礼遇、最大诚意迎接白衣战士回家,包括铁骑开路、“过水门”、安排入住度假村、休整期间顿顿不重样……可以说,在这场战“疫”中,曾为湖北“拼过命”的医护人员是公认的英雄,理应享受家乡人民给予的最高礼遇。

但我个人觉得,享受英雄“光环”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有我们身边很多默默无闻的“凡人英雄”。有了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工人,更多病人得以被收治;有了清洁工,医院垃圾不会造成二次感染;有了乘务员、司机、志愿者,医护人员才能顺利抵鄂;有了社区工作人员,疫情苗头得到及时遏制;有了足不出户的湖北人,疫情形势一步步好转……每一个零新增的背后,都是十四亿份之一的中国人在推动。

胜利曙光在前,离不开每一个环节严丝合缝,每一项措施环环相扣,每一个人齐心协力团结抗“疫”。每一个为疫情做出贡献的平凡人,同样需要我们送上一句:“你也是英雄,谢谢你。”

文字:本报记者 林丽妙

摄影:本报记者 林翔

视频:李龙

制图:颜诗华

编辑:张晓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