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留得住!老街换新颜,“那味儿”还在~

经过改造提升的油罗街——中山街路口。(钟幸钰 摄)

近年来,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梅城江北老街的变化:环境整洁了,墙面翻新了,风格各异的墙绘极具年代感……但同时人们又不觉得它变了:老字号老行当犹在,传统美食味道犹存,骑楼建筑群依然保留原貌……老城越变越美,但乡愁记忆还在。

自2017年8月梅江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以来,老街已有10条街道完成改造提升。“微改造”让江北老街恢复骑楼原貌,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以下简称“两美”行动)则让老城居民提升了居住品质,也为老城注入了宜居宜游宜业的新活力。

修旧如旧

老街新貌延续记忆

近日,梅城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梅石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帷幕。10日上午,记者来到梅石路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沿街进行搭建脚手架、拆除广告牌等作业。巨幅广告被揭开后,被遮挡的骑楼窗户得以“重见天日”。

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代表。2017年8月,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梅江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遵循“修旧如旧、恢复历史风貌”的原则,结合“两美”行动,在保留百年骑楼建筑群原貌的基础上,实施“微改造”工程。

油罗街路口,几位老人驻足欣赏老街新貌。(钟幸钰 摄)

两年多来,泰康路、中山路、油罗街、仲元东西路等街道道路以及临街外立面已完成整治提升,东湖路、泰康路北段、中华街、辅庭路、元城路等道路基本完成改造。“除了目前正在推进的梅石路整治提升工程,下一步还将对文保路进行改造。”梅石路改造提升工程现场施工负责人李碧春告诉记者。

“感觉老街变化是有的,但又觉得它变化不大,除了环境整洁了,一时也想不起更具体的差别。”说起老街的变化,常常途经此地的市民林小铭总觉得记忆有些“模糊”。记者了解到,改造前,各式各样的巨幅广告、厚重的石灰等遮住了有着精美雕刻的骑楼外立面,墙面泛黄、满是黑色污垢,此外还存在线缆凌乱横穿、排污系统残旧、道路坑坑洼洼等问题。

2017年梅江区开始实施江北老街微改造行动,泰康路成为首个试点。梅江区采取“修旧如旧”的做法,拆除巨幅广告牌、统一招牌样式,平整道路,将骑楼在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完成后,这个“服饰一条街”各商户依然照常经营,百年老字号“吕伯超”也依然是梅城市民买粽佳选。泰康路的改造经验随后被运用到“客家风情美食街”油罗街、中山路等街道,江北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微改造”工程的实施,一点点露出既原始、又重焕活力的新样貌。

“时隔多年再来老街,觉得特别有味道,店主之间的闲聊、干净整洁的街道、各种老字号的美食、慢悠悠的行人……突然有一种想一直留在这里的感觉。”这是梅州网友对老街的评价。如今的老街,外立面经过翻新后整洁明亮,统一设计的广告招牌不再遮挡住骑楼各异的雕刻和花窗。“每次回梅城都会抽空来老街,散散步,喝一碗牛奶煮蛋,配一根油条,还是熟悉的街景和味道,有小时候的感觉。”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张霆说。

“目前老街改造还有梅石路、文保路待完成,我们争取今年内完成改造任务。”梅江区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颖通说。

民生改善

配套服务便民利民

老街面貌的改造提升改善了“硬件”,随着“创文”“两美”行动的推进,老街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居住环境等“软件”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曾经江北片区最集中最繁华的农贸市场,西区市场的蜕变是老街环境卫生提升的一个缩影。“以前市场里不通风,气味纷杂,排水排污没有处理好,环境卫生较差。”市场商户冯阿姨告诉记者。为提升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打造美丽梅州·美好家园,西区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于2019年12月交付使用。曾经的铁皮瓦面变成了钢结构树脂瓦面,市场开阔明亮,通风条件良好,摆卖台焕然一新,地面配备了通畅的排水设施。梅州市市场物业总站西区分站副站长周运成告诉记者,西区市场的改造得到了商户们的一致认可,如今市场环境改善,商户和市民都受益。

老街道路窄小,交通拥堵一度是一道民生“难题”。中山街、油罗街是老街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段,同时作为美食一条街,又是市民游客最常到访的路段,交通压力较大。其所在的金山街道中山社区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落实日常巡查等工作,有效维护了交通秩序,日前中山社区还被评为“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社区。

交通拥堵、环境卫生状况差、占道经营、乱拉挂、乱搭建等,曾是老街“顽疾”。2018年,梅江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百日整治行动,内容涵盖沿街店铺乱摆卖、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等“六乱”行为整治。其后,整治成果在梅江区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得到巩固。随着“创文”“两美”行动的推进,“干净、清爽、整齐、漂亮”的老街,映入市民游客眼中。

华侨戏院停车场缓解老街停车难题。(钟幸钰 摄)

此外,一系列大大小小民生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了老街的基础设施,提高民生福祉。2019年年末,华侨戏院停车场投入使用,一百多个停车位有效缓解周边地区停车难题;原梅县博物馆被打造成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金山公园;光远小学侧坑坑洼洼的背街小巷升级成平坦整洁的柏油路……11日,记者途经道前街、民主路等地,看到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管线作业。据介绍,梅江区目前正在全力整治老街架空管线,力争6月底前完成“管线下沉进管沟”工程。

活化利用

唤醒传统赋予新生

老街“微改造”不仅改善人居环境,还力争最大化利用和融入新活力。

金山公园重新焕发活力。(钟幸钰 摄)

下午时分,金山公园里,几位老人带着小朋友在此休闲玩耍。金山公园所在的金山顶,以前是梅县图书馆、梅县博物馆,但随着博物馆的搬迁,这里一度“冷清”下来。“以前还看过有人来借书,后来就没什么人气了。”附近经营茶叶生意的商户陈叔说。今年年初,金山公园城墙改造雏形已现,原博物馆前的空地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后山和七贤亭则成了纳凉胜地,2019年元旦在此展出的“老梅城记忆展”至今还让不少市民记忆犹新,这个文保单位“变身”家门口的公园,又恢复了满满人气。

元城路13号,由荒废了三十余年的废旧染织厂改造而来的创意金山文化产业孵化园,则是老街活化利用的一个代表项目。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染织厂“变身”而来,如今的创意金山文化产业孵化园里,“染”字更多指的是文化熏陶之意。走进园区,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结合”,“文化是传统的,形式却可以是创新的,小朋友更加喜闻乐见,其文化熏陶作用更见成效。”创意金山文化产业孵化园负责人何柏俊说。

谈及为何选址于此,何柏俊提起了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据介绍,刘元城在梅期间倡办教育,开了梅州文教之先河,后人为纪念他,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称为“元城路”。“老街本身就是梅城的文化高地,我们用创新的形式激活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激活我们的古城。这也是在‘用文化反哺家乡’。”何柏俊告诉记者。

传统文化融于文创产品中,运用到马拉松运动中,添进美学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文化实践,由此孵化。“我们希望给大家启发,用新的模式去激活传统、激活老街,同时也让大家明白,老街文化不是‘陈旧’的,它应该是富有创造性和包容性的。”何柏俊说。

图文:本报记者钟幸钰

编辑:张文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