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茶香衬春色!清明时节清凉山上采茶正忙...


掌上梅州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清凉山近千名茶农而言,清明前后是春茶采摘上市的好时节。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位于梅江区西阳镇的清凉村,站在平均海拔800米的清凉山俯瞰,层层云海如潮汐般涌动,一垄垄翠绿的茶田藏身于云雾之中,和正在采摘的茶农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谱写着欢乐的茶园春曲。

传承创新

家家有本“种茶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清凉村兴办国营清凉山茶场,一批知青在政府号召下来到这里,和农民并肩垦复老茶园,开辟新茶区,打通了环山公路,以及梅州城区直通清凉山茶场的公路。经过一代又代茶农的传承发展,目前,清凉村已形成家家户户有茶田、世世代代会制茶的局面,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6000多亩,茶农约110多户,生产的清凉山茶保持了既有醇厚口感,又独具炒米香的特点。

在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家家户户有茶田、世世代代会制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6000多亩,茶农约110多户。

晨曦撩去云雾,在占地300亩的集益生态茶园,20多位茶农分散各地熟练地选摘嫩芽。梅州市集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建华,已是家中第五代茶农,其父亲梁通芳,是原国营清凉山茶场的机械修理工,世代在清凉村以种茶为生。2011年,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在外打拼多年的“IT男”梁建华放弃了深圳万元月薪,回乡接手家业。“种茶是几代人艰苦经营下来的事业,年轻一代没有理由抛弃它。看好清凉山茶的发展前景,我希望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于是决定从IT行业‘跨行’到种茶,从办公室又回到了小时候熟悉的田间地头。”梁建华说。

  梅江区集益生态茶园占地300亩,茶农分散在各地熟练地采摘清凉山茶。

梅江区清凉山平均海拔800米,茶农在集益生态茶园采摘春茶。

“在艰苦的年代,父辈为了维持生计而种茶,他们更注重追求产量最大化,茶叶质量往往参差不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推动清凉山茶“走出去”,梁建华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优化制茶工艺、提升茶园生态管理,作为提高茶品质的重中之重。主要以绿色生态的方式管理茶园,新增了轻度萎凋、色选等新工艺,使制出的茶不再有苦涩和水味重的口感,取而代之的是条索匀整、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茶品。

梁建华告诉记者,目前,消费者喜爱的清凉山春茶,市场价可以卖到每斤200至300元不等。企业生产的清凉山茶,除了梅州本地,还销往珠三角地区、湖南、北京、河南、山东等地。

政府引领

技术资金双保障

为推动清凉山茶区的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今年春耕春种期间,梅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农技人员+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下乡技术指导,把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有机营养液肥、绿色防控等技术送到了清凉山。“疫情期间,专家和茶农不能面对面交流,我们引导茶农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QQ群、微信群,进行视频连线、留言沟通、在线学习,帮他们解决种茶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户科技素养。”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魏雪辉说。

在梅江区清凉山,云海、茶田和正在采摘的茶农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清凉村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的‘茶三代’‘茶四代’,带着对茶的热爱,有想法的新农人探索开发红茶、蜂蜜茶、袋泡茶等各类茶品,突破了以前种类单一的局面。”清凉村党支部书记侯保添告诉记者,新一代茶农和清凉山茶品质,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梁建华的两个妹妹——远嫁河南的梁建芬、在蕉岭发展的梁燕平,也分别从两地“举家回乡”,承担市场销售、后勤保障等业务,一家人齐心协力做强清凉山茶产业。“如今,梅江区正在建设茶叶产业园,我们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之一,也将得到一定的扶持资金,带动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梁建华说,有了政府引导、家人互相支持,使得他们能够更大胆地探索创新,鼓足了发展产业的干劲。

本报记者:江婵

摄影记者:高讯

编辑:丘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