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达丨广东汉剧之涅槃

成人组 二等奖作品:


    

    广东汉剧是我市首批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作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当年就曾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如今,在东山教育基地侧的南国牡丹剧场,每周五都有惠民演出,从最初只有几个老人过来观看,到现在每场都座无虚席,我甚至见到过有年轻人抱着小孩来感受欣赏汉剧之美,汉剧正慢慢地走入了越来越多的梅州群众心里。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舞台鲜美的演员,哪怕是所谓的配角,为演好演活角色,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心血是无法计量的。在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每逢盛事必演汉剧的习俗,如今遭受冷遇,人们特别是新生的一代,更热衷于电影、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剧这种苦行僧的行业,越来越得不到年轻人的待见,年轻的从业者更是寥寥无几。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以光大汉剧为己任,特别是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市艺术学校强强联合,开设汉剧专业,如2015年,梅州艺术学校从小学四五年级中选取优秀的苗子细加培养,学制五年,学业优秀者减免各项学费,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为汉剧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孜孜以求。乃至更早到2005年,广东汉剧院与梅州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汉剧幼苗班,国家一级演员梁素珍、杨秀微、张广武等老一代汉剧名家,时常亲临教学一线指导,常常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学员就要反复练习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个姿势停留着不动长达上小时,时常一场排练下来,人都要扶着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但是,正是对汉剧的热爱,这些本应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孩们,咬牙坚持,克服了很多同龄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90后的管乐莹就是幼苗班的一员,在一代名家梁素珍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汉剧表演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像这样的学员例子还有很多,每个周五有戏,周六有约的演出,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汉剧的窗口,是一块擦亮汉剧的鲜活招牌,也给广大学员学业训练提供了一个展演的大舞台。一边是刻苦训练,一边是学以致用,使一批批学员在艺术的道路上得以迅速地成长。而如今,往前稀稀疏疏的剧场,常常是座无虚席。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传统曲艺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一批热爱汉剧的老艺人,不但没有鼓动子女去从事轻松却挣钱快的行业,反过来努力激发和培养子女认真做好传承汉剧的工作,传承衣钵,继续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如果没有强烈的传承汉剧的历史责任感和一颗极其热爱汉剧的心,是断然不会这么做的。在刚刚于大埔落下帷幕的全市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笔者就见到了一对父子同台演出汉剧的喜人景象。何国美,市级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在艺术周压轴戏节目《汉剧行当演唱》中,与他的儿子何德添同饰小生行当,一文一武,唱响大埔城的西湖边。

    汉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新时代,在老中青汉剧人的努力下,结合新时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革创新,如广东汉剧数字电影《白门柳》展演,获得各界高度肯定,而该剧正是由“二度梅”得主李仙花老师、国家一级演员张广武老师出演主角,以汉剧艺术形式再现明末清初的风云故事。当300多年历史的汉剧遇上现代化的电影,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还开创性地打造了广东首部原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后起新秀黄丽华等名家担纲。这是一部根植于本土的戏剧,讲述的就是汉剧团里三代人的故事,既有原味的广东汉剧、汉乐的经典唱腔,又不乏音乐剧场面,再加上现代韵味的舞美,是对传统戏曲融入当代语境所作的成功探索。而这只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锐意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主动走向新时代,迎来了更为广阔而强烈的市场反响。

    这些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为弘扬传统曲艺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进校园、入社区、进军营,开展唱腔、身段、化妆等各行当的培训班。仅2014年,广东汉剧院共完成演出任务130场次,观众达26万人次。如今,一批汉剧文艺志愿者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弘扬广东汉剧的工作中,如就在上月,广东汉剧院一行在汉剧省级传承人、院长张广武老师的带领下,到梅江区美华小学开展弘扬汉剧的志愿活动,声情并茂的演唱,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对汉剧的喜爱,激发了他们传承广东汉剧的热情,广大师生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汉剧的喜爱之情。

    汉剧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中播种发芽,汉剧的春天还会远吗?


实习编辑:侯珍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