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齐丨汉剧之缘 永久不衰

学生组一等奖作品


汉剧之缘  永久不衰

“老父,百里奚——”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心观看的第一部汉剧——《盘夫》中的开场一句。直至多年后,我与父亲也时常一起唱起这个经典,虽不及汉剧大师梁素珍的万分之一,但也唱出了心里的汉剧之美。而我与汉剧的缘分,从这开始。

多年前,父亲经调动到广东省汉剧传承研究院工作。那时我与父亲虽为地道客家人,可对于汉剧,父亲也只剩幼年时汉剧乡村巡演的幸福回忆,更别说我一个00后——对汉剧可以说是穿世纪的触摸。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为增长我的认知,星期五的晚上,父亲带我来到了剧院。

那是一个不过百座的剧场,很普通,甚至有些简陋。舞台上几盏不算透亮的黄灯,似乎穿梭千年的老人,笼罩在台上两位演员身上,投下两圈光影。我挨着父亲坐下。观众席上只稀稀落落坐着几伙两鬓斑白的老人。“老父,百里奚——”一句唱出,除此四周寂静、昏暗,乐团奏乐缠绕着唱腔的拖长,在小小的剧场里来回飘荡。我好似回到了父亲曾向我讲述过的那个时代:在古朴、清贫的小乡村,在夜月下,在一天农忙的闲暇时刻,人们脸上虽有疲惫也不光鲜亮丽的脸庞,却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那时的汉剧,唱得更慢更久,可在慢节奏里生活的人们慢悠悠的做着一切……那是专属他们那代人美好的记念。父亲推了推我,我惊醒了,原我早已进入了梦乡。

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每周五晚我都去剧场看汉剧。渐渐的,渐渐的,我发现每周五晚观剧是免费的,那些汉剧演员每星期五都坚持为“最后”一拨看汉剧的人们孤单而顽强的演出。他们大部分是90 后甚至00 后,是因为心底的喜爱才从小开始学汉剧,从他们选择汉剧且与之共生共荣那一刻起,汉剧每天都陪伴着他们,他们的练功房里流传着一句话“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师傅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汉剧台上的每一个字正腔圆的唱腔,无不是他们日日月月,年复一年的训练所结成的颗颗果实。他们还正值青春年华,却愿摒弃世事的浮华,保存内心的热爱,去追求那旁人所不愿追求的汉剧之梦。我知道《盘夫》在1959 年曾被毛泽东、周恩来所欣赏,也是那时周恩来称汉剧为“南国牡丹”。那时人们都因看一场汉剧而感到骄傲。我懂得,《盘夫》中的百里奚在外做了大官也愿回乡寻当年嫁给个穷小子的结发之妻,那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那是富贵不忘糟糠之妻的真情。我流泪了,偷偷的擦去,不愿承认我被汉剧之魂所感动,我好似走进了那悠长的唱法后缓缓流过的岁月,轻轻吹过的真情,慢慢逝去的长情的慢时代……

再后来,汉剧好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汉剧院的演员们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认识汉剧,让汉剧更能紧跟时代潮流,又推出了集传统汉剧表演与现代唱演为一体的《梦@时代》。其讲述了一位从小学汉剧的女孩参加现代综艺节目后,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与选择现代表演还是传统汉剧的矛盾,好似如今汉剧的缩影,既浓缩了过往年华的经典沉淀,又面临着快节奏高速运行的新时代浪潮的冲击。《梦@时代》成功吸引了许多人,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巡演……汉剧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

汉剧,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绽放的无比璀璨的“南国牡丹”,它过去被人们的喜爱浇灌着,长出了最美的姿态,而如今的它,就算面对风,面对雨,我也相信,它骨子里的魂,它根下扎的那片文化热土,它身旁无数爱着它的人会让它再创光彩,闪耀未来!

这是汉剧,虽不是一见钟情,却让我日久生情,永生难忘的汉剧。

    实习编辑:伍子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