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花灯传人董炳忠:守正创新的“花灯父子兵”


花灯人家


兴宁是“中国花灯之乡”,兴宁花灯起于明,盛行于清代、民国,历经600多年,从未停流和断绝。据统计,兴宁目前仍掌握扎花灯技术的人数不下千人,分布在该市各镇(街),全市至今还有20多户人家专业从事传统手工制作花灯。1月14日至2月8日,“2020 中国(兴宁)花灯文化节暨广东省第八届花灯文化节·梅州兴宁第二届花灯文化旅游节”在兴宁举办,掌上梅州与兴宁市委宣传部近期将陆续推出《花灯人家》系列报道,随机选取了若干名花灯师傅进行采访,讲述关于兴宁花灯的故事

在兴宁市新陂镇有一间花灯作坊,虽然规模不大,但它的主人董炳忠和董学清父子,在镇里却早就小有名气。

董炳忠今年60岁,他告诉记者,父子俩都是退伍军人。他在部队是一名负责宣传的文艺兵,绘画、剪纸等都是他的强项。1983年退伍回到家乡时,他父亲跟他说,做花灯的技术是先辈们代代传承的,希望家里有人继续传下去,于是董炳忠就尝试跟随父亲学做花灯。董炳忠凭借艺术功底和过人的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制作花灯的基本要领,并继承了父亲的花灯生意一直经营至今。

走进这间花灯作坊,只见屋内挂满了刚做好的花灯。从底部往上看,可看到每盏花灯内部都有一个正在旋转的木制圆盘。董炳忠告诉记者,这种圆盘被称为“扬叶”,寓意着为赏灯者转来好运,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盼。“‘扬叶’旋转的动力来自于底部点油灯产生的热空气。”董炳忠说,虽然很多人改用电动马达来替代油灯,但使用油灯会有“添香油”的环节,这寓意着添丁、添财、添福,他觉得这个重要的传统仪式不能省略,所以始终坚持制作使用油灯的传统花灯。

“但我对花灯的外观进行了创新,每年都设计出不同的花灯样式。”董炳忠说,学会做花灯后,他拿出当兵时学到的美术技能,在不改变花灯主体形状的前提下,对花灯外表的纸花、图案、颜色搭配等进行改变,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5年前,董学清退伍回到家乡,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早已对花灯制作技艺产生兴趣的他,在父亲的支持下,坚定地选择了继承祖业,“我希望能传承好花灯技艺,把兴宁花灯的艺术魅力分享给更多人。”董学清说。

文/视频:本报记者 陈思杰

特约记者:刘海阳 钟思婷

图片:刘海阳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