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梅县区这座美好的城市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青年,他们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里,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为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添砖加瓦。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连日来,记者将目光聚焦于梅县区各行各业的青年,走进青年医务工作者、支教老师、青年企业家、社工的奋斗人生,聆听他们是如何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人生理想,用行动践行着青春诺言,奋力书写亮丽的时代篇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主治医师廖伟锋——
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廖伟锋(左)在与见习医生交流。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当医生,其实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廖伟锋感慨道。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廖伟锋始终坚持“患者至上,生命第一”的原则,满怀热忱地投身于临床一线,用爱和智慧与死神抢时间、拼速度。
在忙碌的神经内科,记者见到了正在“跑”着工作的廖伟锋。“神经内科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科室,主要接诊的是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患者相对较多,这类疾病突发性强、病症凶险,一旦错过黄金救治时间,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我们常常在与时间赛跑,只为抢救更多的生命。”由于廖伟锋工作的特殊性,其采访数次被打断。
从2007年选择学医开始,廖伟锋用了十年时间回到家乡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当时正是医院“创三甲”的冲刺阶段,廖伟锋承担起科室医保内审员、通讯员、运营专员等岗位的工作,白天跟着前辈学习临床技能,晚上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凭着强大的毅力和极高的悟性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飞跃进步,迅速成长为科室骨干。
廖伟锋帅气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一开口温暖的话语很自然就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患者对他更是赞不绝口。“有些患者发病之前身体健壮,突发脑血管疾病令其出现偏瘫,心理落差很大,一时间无法接受,我们不仅要通过医术帮助他们,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加快恢复进程。”廖伟锋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要想获得患者的信任,除了要有过硬的医术,还要有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医病也要医心。
医生这个职业看似平凡,但要做好却很不容易。“只要穿上白大褂,整个身心和大脑都要投入工作,什么情绪和烦恼都得抛诸脑后,哪怕是自己和家人的事情也无暇顾及,多少都会亏欠家人和孩子的,但这就是这个职业的特点,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要紧的,也幸好有家人的支持才能坚持。”廖伟锋说,今后会不断地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支教老师胡阳——
在乡村播撒希望的种子
▲胡阳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支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希望我所汲取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乡村孩子的养分,帮助他们茁壮成长。”人生道路千万条,在去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1998年出生的胡阳选择了乡村支教这条路,她加入美丽中国的支教项目,将美好的青春时光洒在梅县区松口镇。
走进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胡阳。从去年9月开始,胡阳便成为了406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课堂上,她努力在学生面前树立老师形象,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她与学生保持平等友好关系,时常打成一片,学生也很乐意与这位年轻的老师相处。“因为胡老师,我们变得更开朗,对待学习也更加热情,大家都很喜欢她。”学生陈好说。
但刚支教的第一学期,非科班出身的胡阳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课堂纪律和专注度。“我向其他老师取经也不见效,总拿学生没办法,这学期我便设计了一个积分激励制度,让学生自己去定什么样的行为应当受到惩罚进行减分或得到表扬获得加分,并将细化的班级积分制度张贴在班里,直观反映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退步。”胡阳说,积分制度就像一个游戏,让学生学会了借助“他律”而逐渐走向“自律”。
放学后,胡阳还会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们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方面都有不同,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是尝试去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地尊重他们。”胡阳表示,从接管班级至今,无论大大小小的事情,学生都非常愿意和她分享。
支教,育人也育己。“在对的时间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胡阳说,参加美丽中国的支教项目,让她成为了更强大的自己,接下来会继续努力,不留遗憾度过支教生涯,在乡村播撒希望的种子,给自己也给学生留下一段宝贵快乐的时光。
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胜——
用心做企业 热心做公益
▲陈金胜(右)为员工讲解产品结构。
“今后,将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把企业发展壮大……”谈及未来的发展,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达科技”)总经理陈金胜眼里闪烁着光芒。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陈金胜敢闯敢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一名本土梅县人,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走进庆达科技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陈金胜正与员工交流产品生产情况,员工称“每天到厂区巡视是陈金胜一直坚持的事情”。“我进入公司是从技术员干起的,从技术岗位转换到管理岗位后,还坚持每天到厂区巡视工作,是为了掌握每个车间、生产线、工位的实际情况,在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陈金胜说,执着于“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他乐在其中。
在技术岗位时,陈金胜就很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做到对每一部设备的工况性能参数牢记在心,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技术要点都了然于胸,发挥所学所长,多次主导车间、设备的升级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的产能质量。如今,陈金胜带领着一支300多人的专业团队,生产超百种不同规格型号汽车零部件;并在去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新设智能家电电机、电控项目,目前首期已投入生产,预计到2024年产值超10亿元,为梅县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在一步一个脚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陈金胜不忘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作为梅县区“六镇联动帮扶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多次为梅县区及各乡镇捐资兴建、修缮卫生院和老人院,多年来一直资助帮扶农村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等,也因此被评为2020年“梅州向上向善好青年”。
“作为企业家,社会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希望可以用我的坚持感染更多的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尽己所能帮助他人。”陈金胜表示。
梅县区雁洋镇政府社会工作服务站负责人侯冰——
扎根基层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侯冰走村入户与村民交心。
“社工最吸引我的,是它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梅县区雁洋镇政府社会工作服务站负责人侯冰说。2017年,大学毕业后的侯冰成为“双百计划”社工的一员,从此扎根在梅县区雁洋镇服务基层。
当时梅州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村民并不了解什么是社工。“为了让村民知道我们社工的存在,我们让村干部带着走村入户式‘刷脸’,并告诉村民‘我们从哪里来,是做什么工作’,跟村民打成一片后,谁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都会及时联系社工。”侯冰告诉记者,虽然经历过迷茫、纠结、不被理解认同等阶段,但并不后悔选择走上社工路。
“阿冰妹,端午节准备搞什么活动?”在采访中,有不少村民来找侯冰咨询端午节活动,并纷纷表示要帮忙。除了日常的走访,侯冰还会利用民俗节日的契机,开展活动加强与民政对象的联系,共参与开展社区康娱活动64场,服务人数达5000人次。“社工组织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邻里关系,大家都很乐意参加。”村民叶美英说。
在侯冰看来,“扎根基层”并不是简单的时间上沉淀,而是将自己视为村里的一分子,协同村民一起为村庄发展出力。“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分子,有利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更多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更好的帮助;同时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利用村里资源解决问题,促进村庄健康发展。”侯冰说,在这过程中,村民早已把她当成“贴心人”。
五年来,侯冰入户走访民政服务对象、困难群体共计763多户,达1200多人次,并吸纳了12名民政服务对象和困难群众成为社区志愿者。在今年的共青团中央“两红两优”表彰决定中,侯冰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社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既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成就自己,今后我也愿意为之继续奋斗。”侯冰表示。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通讯员:管彦豪
编辑:李舒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