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越千年 “筝”心流客韵!专访梅州非遗项目客家筝传承人范永奋

第十五届梅州城区群文汇演决赛日前落下帷幕,10支群文队伍获第一名。其中,梅州客家筝艺术团的广东汉乐合奏《寒鸦戏水》获器乐类第一名,这是被誉为“中州古韵活化石”的客家筝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后,首次出现在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中,其古朴典雅的演奏风格,受到了现场观众好评。

什么是客家筝?客家筝跟广东汉乐是什么关系?客家筝又是如何成为市级非遗项目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客家筝市级非遗传承人、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团长、原广东汉剧院客家筝演奏员范永奋。


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广东汉乐合奏《寒鸦戏水》。(林德培 摄)

筝曲古朴 与广东汉乐共生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段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的只言片语,就是最早关于“筝”的文字记载。由于最初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又称秦筝。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秦筝逐渐分出南北派,更被细划为客家、潮州、山东、河南、浙江、陕西、闽南、内蒙古、朝鲜等九个流派,可谓“茫茫九派流中国”。

“客家筝又称广东汉乐筝,是广东汉乐清乐中的主要乐器。”范永奋告诉记者,客家筝演奏的曲目来自广东汉乐,是广东汉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筝与广东汉乐是共生、共存、共进的关系,两者不能分开。据了解,宋室南渡时,筝也随衣冠贵胄传入闽粤地区,后与岭南文化融合,衍生出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其中,客家筝在“广东汉乐之乡”大埔落地生根。千年以降,客家筝乐保留了中原古乐遗风,又不乏客家风韵,逐渐形成了古朴典雅、柔美含蓄的艺术风格而流传至今。

历史上客家筝演奏名家辈出,他们毕生致力于客家筝曲的收集整理和筝艺的传授推广,以及演奏技艺的探研提高。其中,客家筝派奠基人何育斋晚年编定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两部书稿,成为近代客家筝曲的本源。何育斋的门生罗九香1961年参加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并将客家筝的技艺写入了全国教材,从此客家筝被更多人熟知。

匠心可嘉 矢志申遗终成功

《出水莲》是一首著名的客家筝曲,可谓筝家必弹。它的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在市文化馆梅州客家筝艺术团音乐厅,范永奋为记者演奏了《出水莲》,他右手戴义甲,低头拨弦,勾、托、抹、撮等动作一气呵成,滑音细腻,意境深远,启人幽思。

范永奋1972年出生于大埔茶阳,1996年开始学习客家筝演奏,曾受到黄桂兴、张高徊、饶宁新、张耿基、张优浅等名家的指导。习筝24年,范永奋已经熟练掌握客家筝的演奏技巧。在广东汉剧院工作时,经常为广东汉剧剧目伴奏,1998年和2000年在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杨秀微、李仙花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出中,范永奋担任客家筝伴奏。他还曾赴新加坡演出及晋京上央视合奏广东汉乐,多次参加中国戏剧节、广东省艺术节,并在广东国际艺术节上获过音乐伴奏一等奖。

记者注意到,客家筝比现代筝短小,其弦线在低音部是合金铜弦,高音部、中音部是钢弦。据范永奋介绍,客家筝一般长1.2米至1.5米。为了使客家筝独奏时呈现完美效果,何育斋前辈曾把两尺八寸长、可放膝上弹奏的小筝改为大筝,并对筝弦、筝柱和面板等都作了改进,大大提升了古筝的音质、音色和音量。“客家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特别讲究‘左手为韵’的传统技法,用现代筝的弹奏技法是弹不好客家筝的。”范永奋强调。

客家筝演奏是一项高雅艺术。虽然何育斋、罗九香、饶宁新等客家筝大师的演奏谱,经相关部门整理出版后广为流传,罗九香、饶宁新的个人演奏音频资料也保存完好,客家筝爱好者在网上均能搜索聆听。但懂客家筝、能奏好客家筝的人屈指可数,客家筝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范永奋如今在梅州日报社担任编辑工作,多年的习筝、弹筝经历,使范永奋逐渐从纯粹的演奏升华为传承的自觉,并最终萌生了为客家筝申遗的想法。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范永奋等人努力下,2019年1月客家筝终于成功入选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同年10月,范永奋被评定为客家筝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有力 培训展演两相成

早在成为客家筝代表性传承人之前,范永奋已经开始了教学培训工作。2001年以来,他曾在嘉应学院、梅城中小学校和10多家琴行教授客家筝,不少学生在器乐比赛和文艺汇演中获奖。在教学中,他注重发现客家筝苗子,并收徒重点培养。其中,弟子杨佳秀已成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客家筝演奏员;弟子张敏掌握了用客家筝自弹自唱的技艺,如今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演员。

范永奋指导学员正确掌握客家筝弹奏技法。(受访者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客家筝,范永奋在网上开设“客家筝”微信公众号,不断挖掘客家筝的文化内涵,传播客家筝知识,并在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下,于2020年4月牵头组织成立了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并担任团长,带领48名团员积极开展传承展演。同年7月,范永奋又牵头组织开办了非遗大学堂·首届客家筝公益培训班。他编著了《客家筝入门教材》并担任授课老师,吸引众多古筝爱好者参加。培训班每周四节课,将持续至今年年底。

“客家筝是民族瑰宝,也是客家文化遗存,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客家筝的保护和传承行列中来。”范永奋说。

视频/图/文:本报记者  林德培

编辑:杨乔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