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景区错别字问题亟须解决

春节期间,笔者到蕉岭“网红景点”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参观,在展览区看到乡贤丘成桐院士的诗作。遗憾的是,这里展出的丘成桐《回乡诗(二)》展品出现了三个错别字。院士诗云:“迢递铜模塑卡丘,飞来学士遍九州。髀肉复生叹蹉跎,孟德伏枥任江流。风雨江湖悲白发,长寿家乡觅扁舟。华发始识愁滋味,家国情怀意未休。”而展出的手抄版文本却把“髀肉复生”写成了“脾肉复生”,把“蹉跎”写成了“磋跎”,把 “塑”字下半部分写成了“王”字。

而在梅县区丙村客都人家景区的一面墙上,挂着介绍梅城部分著名地点的牌匾,匾上的地名也出现两处错误——把“油罗街”误作“油萝街”,把“赤岃岗”误为“赤岌岗”。

看到这些错别字,笔者深感惋惜。要知道,景区出现错别字影响城市形象,事关文化传承,折射出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形象和文明程度。在旅游景区展出乡贤诗作、宣传城市地标,本意是要宣传推介“文化梅州”的人文历史,展现世界客都的文化魅力。而这些错别字的存在,却足以使乡亲汗颜,令乡贤失望,让游客笑话。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宣传、旅游推介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起到反作用。景区方面如果是因认知水平问题导致差错,那就要多引进一些人才,提高自身文化水准;如果是因为马虎大意导致疏忽,则说明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无论哪种情况需尽快改正。

之所以揪住景区几个错别字不放,是因为笔者认为兹事体大、有伤大雅,而且具有普遍性。景区错别字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因为移动网络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人们读书写字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刷手机看视频、休闲娱乐的时间大大增加。这造成了全民文字能力的退化,“提笔忘字”成为普遍现象,街头的店招牌匾、宣传标语等错字屡见不鲜。如果没有人愿意“较真”去纠正,将会形成广泛的文化误导,导致我们的文化传承之路蒙上迷雾、障碍重重,城市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希望我市文化旅游部门虚心接受公众监督,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组织旅游景区文化监督检查活动,责成景区对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书写错误、语言及文化谬误进行改正。而且这种监督检查活动能成为常态。也希望我市各景区景点能够更加重视文字问题,以更为庄重、严谨的态度来看待文化宣传。

撰文:左 白

编辑:杨乔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