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 亟需给官员出书戴上“紧箍咒”

■ 徐林生

7月31日,吉林省委决定,免去贺电的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职务。这一决定,离吉林省委政法委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启动对贺电出版《平安经》有关问题调查核实,仅过了两天。

《平安经》的“横空出世”,以其毫无文学性、学术性、思想性,突破了公众对某些官员出书水平的认知下限,令人大跌眼镜。同时,激发了大家“创作”热情,五花八门的“平安体”层出不穷。一位在任厅级官员撰写的书籍,水平之低劣,内容之奇葩,招致舆论口诛笔伐,实属罕见,堪称图书出版史上“奇迹”。如今,贺电的党政职务被免,是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政府官员出书,已成时尚。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营造“多才多艺”“学者型”官员人设,把出书列为“小目标”。近年来,官员出书种类繁多,除部分学术专著外,大多是文学作品集、摄影集、书画集等。平心而论,官员撰写的书稿,只要书稿达到出版水平,不涉嫌以权“谋”书,不存在利益交换,无可厚非。

问题是,对官员出书,社会舆论总体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许多书籍“含权量”太重,含金量太轻;上乘之作不多,粗制滥造者不少;编辑、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与作者所担职务影响力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设想一下,假如《平安经》作者是一位平头百姓,它能“过关夺隘”,顺利通过出版社审核吗?答案不言自明。

《平安经》的出版到底涉及哪些问题,公众不妨让“子弹飞一会”,静待有关部门调查结论。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难以挽回,值得反思。官员出书不纯属“私事”,事关社会风气,事关反腐倡廉,事关出版业健康发展,更事关官员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不可等闲视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官员个人出书尚缺乏制度约束。而出版社碍于情面或权势,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往往网开一面,降低书稿标准,让“南郭先生”或动机不纯者,有可乘之机。

无规矩不成方圆。官员个人出书,亟待立规矩“打补丁”,戴上“紧箍咒”,设置出版流程“全链条”监管机制,令浑水摸鱼者知所进退,有所敬畏,让《平安经》们“步步惊心”,“胎死腹中”。

实习编辑:杨旖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