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

■ 谢小康

黉园岁岁培桃李,书院年年育俊英。梅州东山书院于2021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有关部门正计划于近期重新布展,古老的书院将迎来梅州文风振兴的春天。那么,怎样才能把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呢?

首先,要呈现古老书院辉煌历史。自宋以来,梅州崇文重教,文风昌盛,私塾及书院遍布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据相关资料记载,梅江区旧时有书院及官学共11间,金山街道(攀桂坊所在)和西郊街道(望杏坊所在)则有私塾96处。清状元吴鸿乾隆二十二年(1757)督学广东,在踏遍南粤大地后,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广东著名文献学家、岭南才女冼玉清留下了“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 的赞咏。但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沧海桑田,多间书院和私塾的踪迹已无从查考。清乾隆年间梅州境内共建有9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东山、崇实和周溪,如今保持保留下来的仅存东山书院(周溪书院已重建并改作濂溪书院暨梅江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东山书院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当时嘉应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的梅州最高学府,同治年间被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遵宪筹资修复,改名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次年转为官立,1913年在此创立“私立东山中学”。笔者以为,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要深入挖掘书院的文化内涵,梳理东山书院的前世今生,把该书院之于梅州文化之乡的地位和作用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书院文化主题和特色,否则承载再多其它内容都将事倍功半或有鹊巢鸠占之嫌。

其次,要构建文化之乡书香殿堂。要营造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重点把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故事讲好。文化墙的布展不能搞“满墙开花”,厅堂的外墙上除了书写(悬挂)必要的提示性文字(微型牌匾)外,要尽量保持书院的原真性,避免花里胡哨的累赘装饰;展板主要安排在室内,展陈内容可设置诸如攀桂流芳、建筑杰构、一脉相承、东山学人、文物由来、今日风采等板块——东山书院地处攀桂坊,前有状元桥,是谶语“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的发生地;书院为“三进两横”重檐歇山顶、石柱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岃之灵气;书院从筹建到重修,历经270多个春秋,其中有过贡献及相关先贤至少包括王者辅、黄莘田、黄基、黄遵宪、丘逢甲、李倬汉、张之洞;从古书院走出的杰出校友代表有叶剑英、林若、曾宪梓、肖向荣、叶选平、曾毅等;书院于200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先后被授予全市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诗词创作基地;今日之书院除了供市民和游客参观外,还开设客家讲坛、道德讲座、国学培训等,并拟布展藏书区、预览区和开设东山大讲堂。藏书区图书种类可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含客家非遗和梅州足球文化)、红色文化、梅州文教等。

再次,要谋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果说客家博物馆是外地游客了解世界客都的窗口,东山书院则是邑人寻找书香韵味的乐园。鉴于书院的特殊性以及毗邻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市非遗馆的实际,展陈无需过多涉及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足球文化和非遗文化等内容。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十大岭南书院,除了为梅州市民提供文化浸润和休闲的空间外,还要进一步放大它的经济效应,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开展研学旅游,让外地(含本市城区以外)的学生来这里接受熏陶并由此延伸到其他书院、学宫,通过互动、参与,以提高其对文化教育的景仰和崇拜;二是定期举办书香节,引导市民和游客前来领略人文秀区的文化魅力;三是可考虑设置阅读专属区,以吸引文化大咖前来打卡;四是研发和展销极具书院文化品味的文创产品,让参观者尽兴而来,“满意而归”;五是注重停车场、状元桥等配套设施和时光隧道、十里梅花长廊等周边环境的打造,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作者系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