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年读书籍三百本”,难乎?易乎?

■ 洪观楷

近日,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余贤辉老师一家两个“广东少儿阅读之星”,一年在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借阅书籍超过300本的新闻,在梅州各中小学被引为佳话。2021年,姐姐心怡看了有320本,弟弟洋洋看了约120本,全家借阅书籍达475本。今年以来,上小学四年级作业增多的心怡,依然借阅了超过200本书。(详见《梅州日报》10月12日3版

正如报道所提,差不多日均一本的阅读速度,让人惊讶。不过,考虑到心怡所读书籍大多是儿童文学,故事性强,且书有厚薄,似乎也就不那么匪夷所思。但笔者更欣赏的是,心怡姐弟利用零碎时间、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那份韧性,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虽有所上升,但阅读量依然屈指可数。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和农村成年居民的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分别为5.58本和3.76本;全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则为10.93本。与这些数字相映成“趣”的是,在数字化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101.12分钟。这其中有多少时间是拿来阅读的?有多少人是原原本本读原著、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的?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再也不能祭出“没时间”这个拙劣的借口了。

心怡姐弟无疑是幸运的。年纪尚小的他们没有过多考虑读书的“功利性”,无需分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的利好,也不用探究“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哲理,自然也不会有苏东坡“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超然、深刻。他们只是纯粹沉浸在书中故事带给他们的纯粹的快乐、新奇、美好。但正是这种纯粹,必将滋养他们一生。相较一些孩子被压抑在各种繁重课业、补习的现实,这就有了“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和“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的区别。

话至此处,心怡父母的教养之功,自然不能忽视。他们对心怡姐弟酷爱读书的“平常处之”,从不刻意表扬,而深谙“输出”乃最好学习方法,鼓励姐弟“复述”,并反馈以“认真倾听,适时发问,会心点头”。尤其是他们对家中阅读“场”的营造:划定阅读功能区域,规定电子产品禁用时段,亲子连续三年坚持打卡读书,等等,成为了心怡姐弟心平气静“年读书籍三百本”的重要保障。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其中哪怕任何一点?又有多少父母是拇指不断向上滑动手机屏幕,口中却大声责备孩子为什么不多看书?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