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让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

■ 徐剑锋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市4个农产品入选,分别是丰顺金针菇、平远三华李、兴宁茶油、兴宁丝苗米。(详见《梅州日报》10月11日1版

我市新增丰顺金针菇、平远三华李、兴宁茶油等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结出的硕果。

梅州农业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培育一批特色名优农产品,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胜势,诸如梅州柚、客都米、兴宁鸽等一批农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至目前,梅州已有累计28个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范。

质量稳农、品牌兴农,是现代农业发展之根,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让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必须始终把品质放在首位。在加快实现种植、管理、加工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同时,需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尤其要看到的是,只要是绿色的、生态的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从“新消费主义”中更多地强化“私人定制”,用创新的价值、市场的力量去激发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这考量的是农业经营者的智慧,也“倒逼”着农业产业转型、结构调整。

随着品牌意识的逐步提升,注重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我市已经培育了“梅州柚”“客都米”“嘉应茶”“寿乡水”“平远橙”“兴宁鸽”等农业区域品牌。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切实强化引导和涉农服务,积极帮助农业经营者申请产品商标注册、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真正让知识产权成为地域品牌的有力保障。

名特优新农产品“叫好又叫座”,关键要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无缝对接。置身于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是在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市场之间搭建更多的对接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就是题中之义。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微信微博去打通销售关卡、开拓市场,为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更好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有效对接。诚然,在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上,我们可以做出更多的实践与探索,在市场化、品牌化、特色化上下更多的功夫。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