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剑锋
日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的公告》,明确自6月10日起,我市梳理出1633项事项开展“全市通办”,广大市民和企业可就近就便按需选择办理方式。(详见《梅州日报》6月21日1版)
163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看似“小事情”,却凸显了为民惠企“大情怀”,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当前,人们对政务服务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便民需求,于政府职能部门是压力更是动力,只有始终厚植为民情怀,树牢“群众利益大于天”的思想,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贯穿方方面面,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观“全市通办”事项,与百姓生活、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借助一项小小的改革,就能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引发正向连锁反应。办好这样的“小事情”,民众的获得感成色就会更足、幸福感就更强烈。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让“全市通办”等便民服务更贴心,就要始终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企业的“成长烦恼”,摸准实际需求点,找到工作契合点,用心用情、真干实干,多出好计策,多谋好举措,事事“想得到”、件件“做得好”。
细节之处,最见功夫。“全市通办”要打动人心、赢得好评,其实就是把细节踏踏实实做到位。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身临其境”,敬畏细节、注重细节,从小处做起、从点滴抓起,在细枝末节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务质量。
“互联网+”时代,“指尖上的服务”已经大行其道。“全市通办”是便民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的直接反映。因此,要善用大数据,活用新科技,用“数字化”赋能便民服务,优化“网上办”“掌上办”“网上预约办”,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让老百姓动动手指、点点屏幕就可以享受到最大便捷。
“全市通办”来不得半点“虚功”,最有发言权的是老百姓。既要注重“线上”问政于民,也要突出“线下”回访反馈,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这样才能找准改进的突破口、便民的着力点,让政务服务更有人气更有底气。
图/梅州日报记者:林翔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