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编者按

近日,梅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梅州日报社联合召开梅州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豪情满怀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梅州广大党员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弘扬优良学风,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本报今日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精彩发言,敬请垂注。

让理论宣传更加出新出彩

■ 梅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梁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部署要求,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力量。

要做好研究阐释。发挥社科智库、党校、嘉应学院等作用,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征文研讨、课题立项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等举措,结合我市实际,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打造文化名城、全面建设美丽梅州等各方面,提出应用性、实践性、对策性意见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政参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梅州苏区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要做活基层宣讲。深入实施全市理论宣讲进基层“百千万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等打造一批基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采取“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学校教师讲思政、先进典型讲事迹、身边百姓讲故事”的模式,安排市委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青年宣讲团、身边好人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扎实组织理论惠民“一二三六”大宣讲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着力用“小事理”阐明“大道理”,以“小话题”讲好“大主题”,让“烟火味”映衬“时代味”,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做强平台载体。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优势,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办法,及时转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社论评论等,深入宣传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办好《梅州日报》理论专版,定期刊载专家学者理论解读文章,常态化做好理论宣传。加强网上阵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梅州发布、掌上梅州APP等载体,运用微党课、短视频、H5、海报、图解、小游戏等方法,推出集学习、宣传、互动于一体的新媒体产品,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交互友好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上“云”入“端”,让互联网成为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发挥“一带一路”优势促发展

■ 梅州市委台港澳办副主任 邓锐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引擎,不断深化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党代会为梅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举全市之力,成立由港澳、外事、经贸、社科、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学术团体组成的调研团队,开展深调研,在“融”“通”方面下功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使梅州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股重要力量。

坚持“以商建园、以园招商、以商兴业”理念,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外溢需求,培育具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优势、通道优势,进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立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加强与相邻地区的联络交流,形成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产业体系。鼓励本地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形成企业互“锲”局面。创新老字号,培育新品牌,用好用活“世界长寿之都”品牌,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将“大农业、泛农业”做成“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将梅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大农场。

整合资源,用好政策,实现“共赢”“多赢”。要加强与赣南、闽西老区苏区的沟通联系,用好用足中央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发挥海内外客商众多的优势,用好用活乡贤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乡贤、客商回归工作常态化。用好用活梅州综合保税区,推动我市特色农产品、工业品、中成药材等货物流向大湾区、进入全球供应链。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加强大湾区高校间的人才共享和交流,推动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继续借助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嘉应同乡大会、各县(市、区)同乡联谊会,宣传推介我市投资环境、投资贸易机会和相关政策法规,拓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教、体育交流合作。创新开发“线上课堂+线下海外本土教师辅助”的新模式,推动华文教育走向个性化、智能化,开拓海外教育市场。发挥足球之乡的优势,规划好文体活动。做好培根育苗工作,关爱海外、港澳台年青一代,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留住他们的“根”,培养后备人才。打造客商、客二代、客三代回乡交流基地,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人才,来梅州创新发展,成为梅州发展建设者和受益者。

绘就共同富裕绚丽新图景

■ 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学明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去创造。我们的全面小康就是几代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出来的。同样,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以 “技能提升小切口”带动 “收入增长大变化”。接下来,我们应进一步擦亮“玉水厨乡”“客家大嫂”等金字招牌,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产业链,充分发挥三大工程在就业带动创业、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促进共同富裕更应该为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提供通道。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人人向上”才是共同富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富裕,教育先行,苏区振兴,教育先行,对于身居山区,历史上居无定所多次迁徙的客家人来说,读书是最公平、最有盼头的出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教育事,梅州要在“更多”“更好”“更完善”上建设教育体系。“更多”是要扩大教育供给,继续加快推进学校建设,解决群众关心的入学难问题;“更好”就是要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完善”就是完善贯穿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把贯穿职业生涯的各类技能培训和一切旨在提升职业素养的继续教育都纳入职业教育范畴。接下来,我们要以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为契机,结合梅州市经济发展现状统一规划职业教育,合理布局、分类办学、特色发展,通过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每一个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就出彩人生。

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 梅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张广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结合梅州具体实际,我们要通过强化学习研判、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阵地管理、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效举措,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汇聚起共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强化学习研判,增强工作预见性。深化落实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干部学院等学习平台,形式多样、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强对本行业本部门关系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等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预判,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健全体制机制,有效落实责任。制订出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案,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形成单位主要负责人带头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抓好分管范围意识形态工作的局面;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建立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机制、制订出台意识形态应急预案、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等相关制度,有章有法应对处置突发意识形态安全事件。

严格内容把关,加强阵地管理。做好门户网站管护。严格做好单位门户网站栏目设置、内容审核管理、内容更新等日常检查维护工作,确保栏目设置规范、内容完整权威、准确及时。加强对涉政治类标语广告管理。加强对机关办公场所及下属单位、窗口部门政治类、公益类宣传广告、标语、横幅的监督检查,确保表述准确、位置得当;同时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撤换老旧、过时的宣传牌(幅),充分宣传展示梅州良好形象。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加大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梅州故事。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我们与全国各地一样,面临着“三期叠加”“三重冲击”“三重压力”的重大考验,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更加繁重,干部职工经常加班加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谈心谈话、举办心理辅导或健康知识等减压释负讲座、组织“八小时”之外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掌握干部职工思想状态,加强对工作一线干部职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奋力打造生态发展新标杆

■ 梅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 张明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的目标要求。我市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奋力打造生态发展新标杆,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必须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加强地区和部门协调联动,狠抓梅江—韩江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确保江河安澜、秀水长清。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深化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落地落实,建立环保工作进展情况月通报、年度考核制度,实施闭环管理,提升督察督办工作效能,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大力引进培育市场短缺的高端人才,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大湾区,建立市场、技术、资金、人才全方位对接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密切协作,赋能梅州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瞄准成长性好、市场需求旺盛、梅州自然资源可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有序推进稀土开采和精深加工,积极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实现工业强市、实业兴市。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锚定目标,精准施策,坚持美丽梅州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坚持不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下大力气治理矿山开采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农村生活污水、雨污分流等问题,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积极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减污降碳、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以碳汇为重点的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以绿色、环保、低碳、低能耗为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

敢入“无人区”发展氢能源产业

■ 梅江区社科联主席 杨学粦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继续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技术”。梅州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资源和区位的优势。怎样才能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应当抓住当下氢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时机,敢入“无人区”,抢先建设氢气生产基地、加氢站和储能基地等基础设施。并通过引进氢能研发技术,逐步打造氢能源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粤闽赣苏区进入氢能源时代。

氢能将成为未来社会核心能源。氢能具有高效环保型的优势,而且可以弥补电能所存在的缺点。电能的储存性较差,要储存巨大能量的电能,从物理等角度来说是不现实的,而氢能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找到了目前最佳的储能方式。当下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充分运用氢能没有地域偏向、丰富而普通的特点,尽快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加快氢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风力、水力等生产的电能进行水电解制氢,也可以通过沼气中提取氢气,进而建设储存、销售及运输等基础产业市场。有了储能基地和氢气的供应,便可以发展氢燃料电车。目前在重型卡车、大型客车、内河电动船、航空、铁路机车等移动里程长、负载量大的动力设备中使用氢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充分利用好国家发改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向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申请资金建设氢能源储存基地和建设若干个加氢站,打造粤闽赣苏区第一个拥有储存、运输、加氢等基础设施的城市,进而带动氢能源科研基地、氢燃料生产企业等氢能源产业形成和发展。

充分发挥梅州外出乡贤多的优势,用好政策,用情用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多向外出乡贤宣传梅州发展氢能源产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和从事氢能研究的科技人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为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

打造宣传阵地弘扬红色文化

■ 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曾宪柱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希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梅州市红色场馆众多,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盘活其内在价值,充分打造好宣传阵地,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后人。

利用红色场馆,发挥教育功能。红色场馆是红色文化具体物态载体。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珍惜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遗产,用好红色场馆资源所承载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创意研发和营销推广人才,加强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发展的跨界融合。强化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拓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的深度、广度,深度挖掘红色场馆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等理念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总和,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升华与完美蝶变,是革命文化的时代演绎与创新发展。我们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活动,激发梅州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要引领广大青少年,读史增智,悟史思责,自觉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努力把红色基因注入血脉,化为行动,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宣教活动,弘扬苏区精神。我们要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紧贴时代发展特色的方式方法,不断推进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组织编写具有梅州特色的学习参考资料。创作打磨提升一批梅州苏区特色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使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功绩中铭记初心使命。充分利用场景、光影、声像、雕塑、媒体、图版、文字、绘画等传统和现代科技表现手段,全方位展示梅州苏区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程和辉煌业绩。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