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以“众乐乐”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随着“铃铃铃”的清脆响声,杯花舞从文化馆传至广场、校园,有了更加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竹板声响,竹板歌从台上唱到台下、校园、家庭里,唱传统,也唱新生活;在“中国南方版画之乡”兴宁,版画不仅早早走进课堂、画室,也陆续走到公园、景区、乡村文化活动站……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要靠人来传承,因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具备足够的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资料图:杯花舞爱好者与杯花舞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讨论技巧。(林翔 摄)

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非遗才能世代相传、亘古绵延。足够的受众和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厚植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的人才沃土的前提。近年来,兴宁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不将非遗“束之高阁”,而是让其“尽接地气”,让广大群众在“众乐乐”的润物无声中,培养非遗活态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同时也为挖掘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创造环境和契机。

非遗传承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非遗进校园,从培训师资、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到建立起长效教学机制,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系统学习中读懂非遗;非遗进社区、进乡村,通过舞蹈队、民间爱好者、非遗展演等传播实践,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让非遗在群众中“开花结果”。这些“众乐乐”过程中的传学、交流、融合、创新,都是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的题中之义。非遗在各种场合、受众中传播,也能为传承人找到形式更加多样的创新点,激发其创新创作活力。

传承保护,不能仅靠情怀和号召。要摆脱非遗的生存之困、断层之困、保护之困,就要营造更多的“众乐乐”氛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非遗文化就有了延续的希望;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让市场喜闻乐见,非遗文化才能有更加广阔的沃土。非遗传承和保护,必须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为非遗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继承性保护。

文:荣玫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