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小漫画,趣读丁日昌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客家人。出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落籍于广东揭阳。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

铁树挂锦袍

清末爱国政治家丁日昌,出生在丰顺汤坑石碑街上的一家中药铺里。因为他家距离汤坑八角井不远,小时候,就常常和小伙伴到八角井旁边玩耍,或到铁树旁边的一条小溪上捉小鱼小虾。

一日,丁日昌和小伙伴在小溪里捉鱼虾,越捉越有趣,竟然忘记了回家吃午饭。丁日昌的母亲在家里早已把午饭做好,一直等到过午后,还不见儿子回来吃饭,心里很是焦急,只得走出家门,到八角井那里去找丁日昌。

不料,丁母她刚走出石碑街的一条小巷口,远远就望见在井边的铁树上,挂着一件金光闪闪的锦袍。丁母觉得十分奇怪,这一带还没有人在朝廷当大官员,为什么会有一件锦袍挂在铁树上呢?丁母走上前去一看,原来铁树上挂着的是自己儿子的上衣呢。丁母再走到铁树旁边小溪岸上一看,只见儿子光着膀子,正和小伙伴们欢欢喜喜地在小溪里捉鱼。丁母不由暗暗地想道:难道这就是自己儿子将来会当大官的“吉兆”?事后,丁母把看见“铁树挂锦袍”之事告诉丈夫。丁父从此认真教育丁日昌努力攻读诗书。丁日昌长大以后,果真当上了大官。因此,“铁树挂锦袍”也就成为丰顺汤坑一带的民间传奇了。

解潮州之围

丁日昌13岁失怙,赖母黄氏纺织为生。20岁入邑庠(秀才),因家境贫寒,是年在赴潮州应试途中,饥饿昏厥于揭阳新墟(今属揭东)树下,幸遇一好心农妇相救。

入邑庠后一年(21岁)即补廪生(即有政府每月补贴粮食的读书人)。由于丁日昌勤奋好学,甚得老师青睐,由潮州府教授冯奉初介绍,有机会拜元惠潮嘉道李璋煜,与纵谈时事。丁日昌侃侃而谈,对答如流,李大加赏识,叹为“不世才”,即延为幕僚(幕府官)。

丁日昌24岁之秋,初次赴广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27岁秋月,再次赴试,再次落第。自23岁至32岁近10年间,丁日昌处于落魄低微阶段,时而在汤坑结庐设帐,时而在潮州冯奉初幕中作些校对书卷之类杂事,时而闲居揭阳或往返于揭穗之间,时而在惠州幕府中帮闲。

1854年7月(其已32岁),三合会吴忠恕率会党二万余人,分七路围攻潮州府城。为解潮州之困,丁日昌急募汤坑乡勇三百多名组成救援队,驻潮州韩山书院。9月18日凌晨,丁日昌率队自笔架山渡菱角地,攻击吴忠恕驻东路之部,生擒乱匪百余人,遂解潮州之围。

因立此功,1857年,丁日昌由廪贡生造海南琼州训导。昱年秋,又朝廷降旨,以“潮州军功”改任江西万安县县令,由此初见其发迹之端倪。

妙考丘逢甲

台湾中西部苗栗县铜锣湾有一位幼童,名叫丘逢甲 (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1864年—1912年)。丘逢甲天资聪颖,敏慧好学,6岁能诗,7岁能文。县太爷推荐其到台南府考试。丘逢甲的父亲考虑孩子年幼,天气炎热,道路漫长,小道坎坷,就打起精神背着丘逢甲上路。两天后,丘逢甲与父亲到达台南市,丘父仍背着逢甲要进考场,守卫考场的衙役不放进。丘父掏出县衙门的推荐信。守卫的衙役大吃一惊,这个苗栗县令真怪,要小孩上府应试,于是拦住丘逢甲不让进考场。双方因此争闹起来。

恰巧主考官丁日昌巡抚来到考场,衙役向丁日昌禀报。丁日昌仔细瞧了瞧丘逢甲,又看了丘父递来的赴考公函,他沉默一会,故意操着浓浓客家口音用国语向丘逢甲说:“什么,幼童也来应试,真是:甲年逢甲子。”

丘逢甲也操起客家口音宏亮地回答:“丁岁遇丁公。”因为他刚才一见丁日昌,就想起县太爷临走时吩咐,丁巡抚来台主考,系客家的朝命大官,也就故意用客家话回对妙联。丁日昌一听暗自惊奇,立即批准丘逢甲进入考场,同时安排丘父住在府里客房歇脚。

丁日昌认真审阅每位考生的试卷,对丘逢甲的文章大为赞赏。考试结果,丘逢甲荣登金榜之首。丁日昌又想,苗栗县的才童是否死背古文诗词,要当面再考考丘逢甲。宴会后他要丘逢甲写出一百首《台湾竹枝词》。第二天清早,丘逢甲果然写好台湾竹枝词百首,而且字体端正遒劲,词句隽永。丁日昌十分高兴,称赞丘逢甲头脑灵活,颇有文学功底,对这位“小老乡”喜爱有加。丁日昌想:丘逢甲昨天对句时对客家话,今日想现场再听听丘逢甲唱山歌,看看他见物编歌本领。突然,丁日昌站了起来,亲自向丘逢甲敬茶,丘逢甲有礼貌地接了茶杯,小声唱道:

食杯茶仔碛蕊花,丁公爱花更爱侪;四海亻厓兜同句话,客家人来是一家。

丁日昌大喜:“精彩,唱出亻厓个心里话。你能唱一首台湾山歌吗?”

丘逢甲微微点头,随即唱道:

谁人拿屎搅泥沙,唔系我叔就我爷;怨得丰顺做唔对,出个子孙打采茶。

交往不徇私

丁日昌在新亨镇有一故交,名叫陈鸿吉,在镇北黄藤巷开设—间“鸿吉香铺”。丁大人不论是下乡察访,或是往返汤坑老家,顺路经过香铺时,经常进铺谈叙。而陈鸿吉每逢上城,也必到沟角丁公馆拜谒丁大人,两人过从甚密。

有一次,丁大人驾临鸿吉香铺,鸿吉叹气对他说:“大人,我有一笔数千元巨款,被人拖欠多年,至今无法收回,你看怎么办?”

丁大人答道:“俗云‘赊时桃园结义,讨时三请孔明。’如是富有而存心赖账者,还须耐心催讨;倘若贫穷而无法还债者,则应谅情减赦,切莫逼人太甚。”说罢,告辞而去。

那知自此之后,丁大人经过铺前时,再也不曾停轿小叙了。陈鸿吉甚为疑虑,不知因何得罪了他。有一日,陈鸿吉专程往丁府询问此事。丁大人回答说:“故交何错之有?只不过丁某平生最忌亲友借我之名,仗我权势向人讨钱索债。当时你对我谈及被人欠债一事之后,我恐人家怕我为你出头讨债,故而暂不到你铺谈叙,以避其嫌,非有别意,请莫胡乱猜疑!”陈鸿吉闻之如梦初醒,钦佩丁大人不肯仗势欺人。

文字整理:林玉莹

漫画:丘建平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