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红杏坊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如果寻找梅州历史文化的最佳地点,红杏坊或许就是一个不二选择,它承载着一段辉煌精彩的历史过往,演绎着一曲流年芬芳的篇章,令人敬畏。

红杏坊原名“望杏坊”,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寄托人文精神的命名至今已达三百四十余年,核心范围在梅城江北黄泥墩、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

作为一个古老的人文社区,或许好多梅城人对其陌生,但走进红杏坊,一座座隽永文雅的名居,一个个动人的人文故事和红色文化遗存,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徘徊感动留恋。

科举名流,一位名人一故事

红杏坊,人物繁阜,繁星闪烁。在这里,经年流转,我们穿越时空,仿佛遇见月影塘的叶氏富商叶蕴斋,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在乾隆年间,他效仿孟母三迁、期望后裔读书上进,带着他的八个儿子中的四个儿子从梅县白渡堡鸬鹚坑,迁入红杏坊的月影塘,这一天,灯笼高挂,彩旗飘飘,红烛秉读,果如所愿,从乾隆四十四年起连续三科,叶蕴斋之孙叶新莲、叶新丰、叶新鉴参加乡试接连考中举人,他们开基的叶屋由此称为“联科第”。

我们穿过月影塘,还仿佛遇上了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习书,学问渊博,擅长诗、书、画。他家鹤和楼就在珍珠公园一侧,藏书甚丰,我们还在里面待了半个时辰,这屋还有他的堂姐梁浣春,这位清末民国初年梅州著名女教育家,美丽聪慧,她创办并担任“嘉善女校”校长、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梁伯聪老先生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著名画家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他的遗著《梅县风土两百咏》记风土、道民情、观鉴戒、言得失,深入浅出,叙事千年,对梅县风物、故实,考订甚详,极具存史价值。

探访老街,一扇花窗、一段古迹,一段醉人的时光。我们还邂逅了小楷书法家、首都人称他为“黄小楷”的黄仲容,这位清道光年间翰林,曾在不远处的孙波庵故居——活泉书室读书,他与林丹云、张敦道三人同年同榜考中进士,有“一里同榜三进士”美称。他入翰林院,授职编修,掌江西、广西道署理刑科,后掌教丰湖、韩山、城南各书院。他在西郊黄泥墩建造了两座醉经居与都察院,“都察院”给四个儿子居住,“醉经居”则给四个弟弟居住,两座屋间隔不足一米,远看似一座四杠楼。值得一提的是,火神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祖居就在 “都察院”,我们见证“中国速度”背后就有“梅州力量”。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我们走在大街,依稀听见铁马金戈,不远处振威将军府出生的两位兄弟武进士颜鸣汉、颜鸣皋,梅州历史上少有的兄弟武进士,文武双全,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过。颜鸣皋官至福建台澎总兵、诰封武显将军;颜鸣汉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水师提督,诰封振威将军。颜氏兄弟能文善诗,名留广东诗坛,他俩的诗作在《国朝岭海诗钞》、《梅水诗传》里流传至今。

红杏坊的名人还有很多,位于西郊十甲尾勤慎堂,为侯氏十九世祖侯成钢所建,取名大门牌匾文魁,以“勤与俭治家上策,慎而言教子良方”为家训。据说先祖宋朝进士侯安国由中原辗转南下,见梅州风俗淳美、地僻人稀,便在梅州城东开基为梅州侯姓一世始祖。后枝叶繁茂,子孙繁衍。其中侯永昌(1923-2007),生于勤慎堂,幼时随父至新加坡,毕业于剑桥大学,历任新加坡发展银行主席、新加坡港务局主席、国防部长和卫生部部长等职。

黄泥墩还有梁伯强,为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故居就在贻谷楼。

古迹遗存,诉说昔日荣耀史

我们读书,需要逐字逐句去感受、理解书中的表达,去想象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去设身处地寻觅共鸣。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也像书一样铺开,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即将遇到的人。

梅州最早的建筑大觉寺就在红杏坊,这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有1498年历史的古庙,原名“祝圣大觉寺”,位于城西梅师附小。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沧海桑田,岁月磨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寺庙改为学校,如今风格古朴,对研究客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曾井为五代南汉时所凿,距今大概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本地流行瘴疠,好多人向程乡县令曾芳求药。曾芳便以袋囊装药投入井中,众患者汲饮井水后得以治愈。人思其德,称它为“曾井”。到了宋代,狄青征讨侬智高叛军,率五万大军路经梅州,不料许多官兵染上瘟疫。狄将军“祷井,水溢出,以给军旅,获济。”狄青奏凯回朝,便向皇帝奏明此事。宋仁宗随即降诏,追封曾芳为“忠孝公”,御笔敕赠曾井为“曾氏忠孝泉”。元朝延佑四年(1314)曾福升作《曾井记》,勒石竖碑,记录了这件事。

行走红杏坊,追寻一座城市的时光脉络,这里还有流行“一母三进士 ,四世两乡贤”的故事,据说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古革、古堇、古巩三兄弟于丁丑赴京,考取同科进士于一榜。同时古成之、古革为乡贤,古成之于宋朝端拱初年(公元988年)考中进士,誉为“岭南首第”。

宋代梅州历史上的红杏坊是市郊,这里据说还有山川亭,每年农历二、八月,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祭祀“风、雨、雷、电”、“山川”、“城隍”之神。

黄泥墩仁风楼,是当地梁氏先祖梁铎从梅州松源堡迁来,后在此择地历时五年建成(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即1844年落成),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仁风楼周围大屋鳞次栉比,屋屋相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曾经作为太平天国余部的指挥部旧址,指挥与清廷抗击,为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朝末年史、梅州地区战争史等有重要意义。

我们还在中华街铸锅巷,看到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七年的“节孝牌坊”,已有270多年历史,高三米,宽2米多,正面有浮雕“节孝”两个大字,右边刻有两广总督部院巡抚、都院、提督、布政庭司等相关人员大名,节孝坊为研究梅州清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位于萝卜坪还有六朝黄屋,由黄氏梅州开基始祖黄僚,建于南宋末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有700余年历史,因其经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故称“六朝黄屋”。该屋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对研究客家人迁徙、居民建筑史等有重要意义。

红色热土,身后美名存青史

山光水色滟滟涵碧,梅江秀区欣欣向荣,翻开梅州版图,梅江区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客都中央。作为原中央苏区,梅江老城在民主革命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光荣而曲折的道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早组建了中共党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

位于中华街17号的梅县商会,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1925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

漫步红杏坊,红旗飘飘,出生于西郊树湖坪小河唇的朱云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农武装领导人之一,苏维埃中央军委参谋部代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他参与过东征,还曾率北江农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参加秋收起义后,随毛主席开展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1931年5月,朱云卿在医院被刺,享年24岁。他的故居百福堂,为一座两层楼房,由朱氏三世祖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300余年历史。

位于西郊的拔俊杨屋,是革命烈士杨广存的故居。杨广存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与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1923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梅江区籍最早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4月受中共广东省省委委派,回梅改组中共梅县县委,28日晚,在梅江区城北扎田村唐润元家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时,遭国民党便衣队包围被捕,5月5日被国民党当局用箩筐扛到东较场杀害,年仅28岁。

英雄长眠,精神不朽。红杏坊还有革命烈士黄芸,1916年生于梅城,1940年春,任中共大埔县委书记。1941年12月13日被捕,在狱中,他受尽各种酷刑,但坚强不屈,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1942年1月21日晚就义于大埔茶阳狮子口,时年26岁。

红杏坊还有伯公巷南、北炮楼和西来庵炮楼等四座炮楼。据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县长彭精一在梅城西郊十甲尾、伯公巷等区域共建炮楼10座,作防御工事,这些炮楼对研究民国时期梅州军事防御、工事建筑及相关历史,意义重大。

行万里路的田野调查与读万卷书的资料搜集,熔为一炉,变成了写作者内在的血肉,所有的核心,都是人与历史的再现,红杏坊这个古老的人文秀区,它寄托的人文精神和耕读传家的风骨依然在当地人的血脉里流传。

走出红杏坊,我们频频回望,这一片文化区域,名人辈出、红色苏区,一座城池、一段记忆,一幅家与国的画卷,值得细细品味。

撰文:赖俊权

图片:陈莫凡

编辑:崔亮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