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花灯传人吴镜彬:愿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花灯人家


兴宁是“中国花灯之乡”,兴宁花灯起于明,盛行于清代、民国,历经600多年,从未停流和断绝。据统计,兴宁目前仍掌握扎花灯技术的人数不下千人,分布在该市各镇(街),全市至今还有20多户人家专业从事传统手工制作花灯。1月14日至2月8日,“2020 中国(兴宁)花灯文化节暨广东省第八届花灯文化节·梅州兴宁第二届花灯文化旅游节”在兴宁举办,掌上梅州与兴宁市委宣传部即日起至花灯节开幕当天陆续推出《花灯人家》系列报道,随机选取了若干名花灯师傅进行采访,讲述关于兴宁花灯的故事。

今年47岁的吴镜彬已有近30年的花灯制作史。十几岁时,他在祖父与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学做花灯。

“听我父亲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花灯制作曾因文革而中止,但他依然把手艺保留了下来。”吴镜彬说,当年曾有人慕名找到他的父亲吴运金,请求帮忙制作一个花灯用于赏灯。虽然对方当场交了定金,但谨慎的吴运金依然不放心,四处打探对方家里的情况。当他得知这位买家因家里添了新丁,特别希望能悄悄进行赏灯以庆祝喜事时,被对方坚守传统民俗的精神深深打动。

为了完成对方的心愿,吴运金在自己的祖屋选了一间较为偏僻阴暗的房间,马上开始动手制作。“因为做花灯是被禁止的,所以这件事情做起来相当冒险,有一次还差点被人发现。”吴镜彬说,当时他父亲正在用竹篾扎花灯骨架,被人发现时他马上说自己做的是鸡笼,才避免了对方的怀疑。

“父亲继承了曾祖父和祖父的手艺,他做了一辈子花灯,是有着特殊感情的,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仍然经常研究花灯制作技艺,也冒着险帮人做过不少花灯。”吴镜彬说,解放后随着花灯和兴宁赏灯民俗再次受到人们关注,他父亲又重新经营起了祖传的花灯生意。“若不是父亲的坚持,或许这门祖传技艺到我这辈就传不下去了。虽然做花灯很辛苦,但我愿意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吴镜彬说。

文/视频:本报记者  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 刘海阳

图片:刘海阳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