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桂贤|【俗语正解(三)】大番薯 大芋铳

彭增元  摄

□丘桂贤

大番薯,一是指没有头脑,像傻子一样;二是斥人不明事理、鲁莽或无端冒犯。

番薯,或称红薯、地瓜,是外来引进物种。过去,番薯是客家地区仅次于稻米的主要粮食。番薯个头虽大,但与五谷相比,缺了精华;番薯能充饥,但不耐饱。“会算唔会除,打米较(换)番薯”意思是以精换粗,做亏本买卖。这一俗语更说明番薯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粗货。“大番薯”就是讥人没有头脑,像傻子一样。

客家人把南洋称作“番”。自明朝以来,过番的人渐多,清朝时期更盛。海外的风俗与本土迥然不同,在“大明”“大清”的人看来,“番”是不化之地,认为番人不明事理和鲁莽,人们与番人打交道都小心谨慎,提防被冒犯。番薯是海外引进物种的代表,于是“大番薯”便是不明事理、鲁莽冒失家伙的代名词。

“番薯头”“番薯一样”都与“大番薯”的意思差不多,但多用于斥人不明事理、鲁莽或无端冒犯。

大芋铳,指无头脑,莽撞冒失的家伙。

芋,南方常见的农作物。番薯、芋头虽大,但与五谷相比,缺了精华,在人们心目中,番薯、芋头就是粗货,都没有好名声。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大番薯,殁芋欸,dèm东瓜”,意思是骂人愚蠢、无能和行动缓慢。这里的“东瓜”即南瓜。

铳,使用火药的枪具。“铳”在方言里常作动词,表示莽撞,比如“乱铳”,指根本没有用脑子思考而贸然行事;又如“聋聋铳铳”(或“躘躘铳铳”),也是指不加思考而鲁莽行事。“大芋铳”就是粗陋的铳。这种枪器精度差,易射失,甚至会走火,因而“大芋铳”就比喻无头脑、鲁莽行事的家伙。

“大番薯”与“大芋铳”意义相近,但又略有不同:相同的是,两者都用于讥人没有头脑,像傻子一样;不同的是,“大番薯”尚用于斥人不明事理或无端冒犯,而“大芋铳”多用于斥人贸然行事、莽撞冒失。

为何只说“大芋铳”,而不是说“番薯铳”呢?一是番薯为后来引种的,种植历史并不长,“大芋铳”之称应是在番薯出现之前;二是芋头比番薯大得多,笨重得多。此外,“芋”本身就有大的含义。《说文》:“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扬子·方言》:“芋,大也。”

有学者认为,“大芋铳”是“大翁仲”的音误(黄火兴《梅水风光》)。翁仲,原指铜铸或石雕的偶像。《宋书·卷三〇·五行志一》:“魏明帝景初元年,发铜铸为巨人二,号曰翁仲。”后来,翁仲专指墓前的石人。其实,墓前石人在客家地区并不常见,“翁仲”石人的应用场景和形象也与该方言俗语的表义不符。从构词上看,若是来于“大翁仲”,那么“翁仲”也应是一个常用词汇或用语;但是民间几乎不见“翁仲”一词的独立使用。可见,这个来源于“翁仲”的说法极为牵强。芋是粗粮,笨重的芋头正是呆头呆脑的形象。“大芋铳”显然就是粗鄙的铳,进而比喻无头脑和莽撞冒失的家伙。芋,音同“务”;铳,音同“仲”。

例句:

1.阿李伯真系大番薯,看到股票市场好热闹,便生意也不做了,也想博一博,结果股票一买入就“跌跌不休”,亏到血本无归。

2.球场看台上吵吵闹闹,听到有人在骂:“莫抢人家个位好么!大番薯一样。”

3.你真系大芋铳,桌面白板一张都没有,出白板人家肯定就系杠牌。

▲2022年12月31日《梅州日报》客家版

————————————————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