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屻顶上故事多

平(远)梅(县)之交的县屻顶

□谢小康 图/文

平远县最南端有个自然村——石角村。它隶属于长田镇长田村,村中心离圩镇约9公里,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1993年,该村被梅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 即“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内虽没有千米高山,却也林谷幽深,竹影婆娑,风景独好。满眼苍翠的山谷,配以流泉飞瀑,奇岩怪石,加之人文胜迹和红色故事的叠加,更添几分俊秀和神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致有仙人脚印、枫桥竹影、百尺飞帘、婆孙相依、绿湖春晓、灵仙古洞、桌寨云松、库塘垂钓,人称“石角八景”。

石角村南有一座山,称“县屻顶”,它是平远和梅县两县(区)之交的分水岭,故名。山间不仅保存着古驿道历史遗存,而且还有两个神奇的“仙人脚印”,它们形状不同、大小不一,且分列两处,一个在山脚,另一个在山腰,此正是“石角八景”之一的“仙人脚印”。

从村中最南边的谢屋右侧入300米左右,可至县屻顶东面山窝磜子径,在一石结路的边坡上看到第一个“脚印”,呈椭圆形。显然,我们无从判断它是“左脚”还是“右脚”,莫非这位仙人穿的是草鞋?关于这个磜子径,可是有过一段红色故事的。话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某日,国民党特务从梅县大坪清莲方向带着几十个匪军直扑石角村游击区,妄图消灭我革命队伍,并火烧龙岗寨的游击队山寮岗哨。当天被捕的村民十余人与匪军混编,在匪首的监视下从村里的育英小学列队押往磜子径,准备送至梅县大坪方向。途中匪军不停地训话,试图从村民的身上得到更多游击队的情报。无奈我村民意志坚定,咬紧牙关,丝毫不吐露半点风声,敌人只好乖乖把人给放了,从而保存了游击区的“革命火种”。

从磜子径折返几十米,沿柚子传送道往上爬50米左右,再往西顺着旧时村里人下梅县州城走过的老路前行约200米,便可在路边的树叶堆里发现另外一个“仙人脚印”。这个“脚印”虽然显得有点模糊,需用水小心擦拭才能让它露出“真容”。

草鞋状仙人脚印

为何这山坳里会留下“仙人脚印”呢?是古时真的来过神仙,还是平远八尺籍进士韩元勋当年用功赶考曾路经此地?话说明朝年间,平远八尺出了一位进士叫韩元勋的,其17岁那年从平远黄畲出发往程乡考秀才,将经过的地名写成诗《地名谣》,其中就有“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猴子地里无饭卖,汾水充饥透心凉”的句子。虽然分水垇在今206国道育豪段附近,离县屻顶有一小段距离,但诗词历来可以有夸张的成分,谁敢说这个“汾水垇”跟县屻顶“分水岭”没有一点关系呢?也许,这“仙人脚印”正是当年韩公子用功赶考留下的印记?!

从县屻顶另一个方向下山,途中经过一条几十米长的石结路,这就是《平远县志》记载中的古驿道。据相关专家考证,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长田、石正进入江西留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沿山而筑的石砌小路既窄又滑、蜿蜒曲折、起伏不定。旧时,我们的先辈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地走在这条小路上,即使磨破了肩和脚,仍然咬牙前行。山歌“涯担阿妹苦难言,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挑唔起,挑得轻来又冇钱”,正是当年那悲壮而辛酸场面的写照!

诗曰:驿道崎岖耸碧天,挑夫过客几时闲?大仙石上留鸿迹,欲与凡间结善缘。

编辑:曾秋玲

审稿:廖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