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镇平 | 仙桥飞渡画图中


仙桥飞渡


●丁思深

荒苔古道已千年,

羽化由来旧事传。

幻迹自随云缥缈,

遗踪空望水沦涟。

烟开乍见虹光吐

月出还疑舃影悬。

此日登临发长啸,

拟将一曲咏成连。

以上是邑贡生汤铉咏镇平八景之“仙桥飞渡”的诗。

仙人桥,在城北面,距县城二十里的文福镇暗石村。仙人桥是因石灰岩洞上面的一块天然大石,拱合于村口明河之上,长约二十米,宽六米,状若一座似桥非桥的弧形拱桥,这就是有名的“仙人桥”。

相传千百年前,有道士不知从何处来,结庐其间,朝夕修真炼丹,也不知经过多少寒暑,只见他朝朝暮暮,无间风雨,或静坐沉思,或虔诚诵经,钟磬不辍,丹炉火旺。有一天晚上,正是月白风清的十五月圆之夜,那位从不与人往来,谁也不知道他姓名的道士,就在子夜圆月当空的时候,步上仙人桥,冉冉腾空,飞渡升天而去。此后,这块突起的岩石,便被人们称为“仙桥飞渡”。

汤铉的诗,写的是“仙人飞渡”的外观景象。事实上,“仙桥飞渡”除拱起的天然岩石称“仙人桥”外,尚有桥下的溶洞和地下河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仙人桥下的岩洞,从地理学上来说,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溶洞。来到洞口,抬头可见“仙人洞”三个字。洞口有六七平方米,洞长约六十米,洞高低不等,高处达十几米,低处则人需弓背而行。从洞口往左侧行走,有一狭长暗洞,里面一片漆黑。洞顶不断滴水,滴在地上或岩壁上的水结成白色石笋,长短不一,悬挂在岩壁上,上垂下矗,互相撑拄。诚如黄香铁在《石窟一征·卷六·地志》中写到仙人桥的岩洞时说的那样:“缘磴入,对面一厂石乳悬缀,[注:厂(chǎng),厂者,山石之厓岩。]有千百条。长者如玉柱,短者若瑶簪。上垂下矗,互相撑拄,结为人物,似鬼面,似象鼻,似牛目,似蛟螭蟠曲,似珊瑚葳飞渡蕤,不可名状。以片石击之,响极清越,有作钟声者,有磬声者,有鼓声者,杂以山溜清冷,如在西湖水乐洞中。忽而天风震荡,鳞鬣交舞;又似在黄山一线天中,听松涛塞洞也。”岩壁上岩脉晶体闪闪发亮,犹如钻石闪烁。洞内岩壁长期风化,有些还附着地衣和苔藓等植物,表面五颜六色颇为好看。岩壁内散栖着无数石燕,穿梭飞翔,又为洞中一景。如此天然妙境,令人叹为观止。仙人洞的深处,已被水泥封死。据云此路可通往邻近的福建,因担心小孩来此好奇玩耍,迷路走丢,以防不测,后来洞渐渐淤塞。于是村民便用水泥封住去路。

黄香铁在《石窟一征·卷六·地志》中云:“仙人桥,……下开一洞,溪水穿其腹。自洞底望,则如石桥,横跨两岸,高二三十尺,其下沙石荦确如浅滩。”自洞口沿阶而下数十级,还有一条地下河。地下河清澈见底。据说,此河流贯几个村庄,水流至福建。地下河迂回曲折,河床处有河湾,面积达上千平方米。河湾处有数块巨石,河中怪石错落,清水流沙。

清咸丰五年(1855)邑举人刘伯芙亦有《咏仙人飞渡》诗,铿然可诵,与汤铉诗比肩伯仲。附录如下:

非关鬼斧与神工,

翠壁丹崖倚半空。

缥缈宛如天上鹊,

萦行还似雨馀虹。

玉人箫咽三更月,

黄石书怀两袖风。

桥外白云桥下水,

倩谁写入画图中。

——文史版“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稿:廖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