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里蕴含的教化之义

叶对花的情意(菱歌  摄)

●张谨洲

民谣里蕴含的教化之义,有的显而易见,有的要经过咀嚼才能品味出来。本文试举三例予以说明。

“稻禾①通神明②,唔好点火来烧秧③”

注:①稻禾:稻,水稻。禾,特指稻。稻禾,稻秧插莳之后长成的苗。②通神明:稷为五谷之神,五谷即“稻、黍、稷、麦、豆”,稻在五谷之列,所以称“稻禾通神明”。旧时将“稻生双穗”视为天下升平的好兆头。③秧:指秧田里的秧苗,插在大田之后称禾苗。

这首民谣源出一个杜撰的子虚乌有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有一个农民,在天大旱时,见自家在秧田里育的秧苗干枯,想点火烧掉。正当他动用火种的时候,忽听空中传出声音:“天造事,天会当。稻禾通神明,唔好点火来烧秧。”随即,空中响了一雷。这个农民悟性很好,便打消烧掉干枯秧苗的念头,回家发动家人挑水抗旱,把秧苗救活。民间认可“触类旁通”的这种版本。

第二种版本:有一个农民,在天大旱时,发现自家的秧苗快要枯死,便点火烧起秧苗来。刚烧了一会,忽听空中声响:“天造事,天会当,吗人(谁人)点火来烧秧?”话音刚落,响了一声炸雷,把这个农民吓出病来。民间不认可“怪罪过当”的这种版本。民间以为,自家的秧苗已近枯死,返生无望,自己点火烧掉,与他人无涉,也与他人无碍,一定要他遭此灾难,“天公”的行为有“失当”之嫌。

旧时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社和稷何等重要。稷是五谷之长,稷与稻并列为五谷。杜撰这个神话故事的原创作者,也许自己也不相信世上有什么“神仙”,而是虚拟出“烧秧”与“不能烧秧”这种和稻息息相关的特定环境,借助“神仙”这种外衣,提醒世人注意,人无五谷不活,因此,对五谷要常怀敬畏、爱惜之心,就是面对濒临枯死的秧苗,也要想方法救活,不可草率从事而一烧了之。

“‘神仙’老里系罪过,齐侪伸手来相牵”

这首民谣,由前后两句缀合而成。第一句是:“多子多女多冤蹇①,冇子冇女当神仙。”后一句是:“‘神仙’老里系罪过②,齐侪③伸手来相牵。”

注:①冤蹇:冤,受苦,冤枉。蹇(qiān 客音“牵”),有困难,不顺利。冤蹇,经济拮据,苦难频仍。②罪过:过失,错误,引申为受苦受难。③齐侪:大家。

这首民谣,源出一个民间传说。这个民间传说,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有甲乙两家邻居,甲家人口众多,生活异常困难;乙家只有夫妻两人,正当年富力强时节,经济充裕,生活顺当。乙家主妇看到甲家的艰难处境,常站在家门口对着甲家喊道:“多子多女多冤蹇,冇子冇女当神仙。”后来,乙家夫妻两人年岁大了,生活质量骤然下降,连用水都要两人从井边扛回家来。甲家子女长大,都成了家、立了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甲家主妇看到乙家的困境,于心不忍,把家人召集起来,说了一句:“‘神仙’(指乙家夫妻两人)老里系罪过,齐侪伸手来相牵。”家人响应主妇的号召,将乙家两个老人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轮流服侍他们,使乙家两个老人感激万分,并请求甲家将次子过继给他们以续香火,甲家主妇欣然应允。民间认可“以德报怨”的这种版本。

第二种版本:当甲乙两家家境发生逆转之后,甲家主妇记恨在心,常听她告诉家人:“快来看啊,‘神仙’扛水吃啊!”“快来看啊,‘神仙’跌倒,像狗爬啊!”“快来看啊,‘神仙’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啊!”民间不认可“以怨报怨”的这种版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风霜雨露。在别人碰到困难的时候,纵使在行动上帮不了多少忙,说几句安慰的好话,总是容易做到的。这正如古人说的:“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九子九薪臼,世上难得有”

“九子九薪臼,世上难得有。九顶乌纱①头上戴,九轿从县通到州②。”

注:①乌纱:乌纱帽,即官帽。②九轿从县通到州:九个儿子乘着九台轿子,做县官的到县府去,做州官的到州府去。

这首民谣,是某翁为炫耀自己家门兴旺而撰写的。他还谱成山歌调,常坐在自己家门口对着村民唱道:

“九子(也么)九薪臼,世上(也么)难得有。九顶乌纱(哟)头上戴,九轿(哟)从县通到州(哟)!”他还特地将“哟”唱成拖腔,再加上“嗬”“嗨”两个字,现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有个长者,与某翁同村,因常与乡亲讲述“半满”的故事,被乡亲起了一个绰号,叫“半满叔公”。“半满”指的是欹(qī)器。欹器,是将汲水的陶罐略加改型而成的器具。汲水的陶罐,当水汲到“半满”之时,罐身自动扶正,当水汲满时,陶罐就容易倾覆,将罐内的水倒出。欹器就是根据汲水陶罐“半满”则正、“全满”则倒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半满叔公”见某翁踌躇满志的样子,担心他日后会目中无人,遭到村人的唾弃,决定拉某翁一把。“半满叔公”走进某翁的家里,以欹器为喻,向某翁晓之以“知足常乐”“满则溢”的道理。某翁是秀才出身,也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经“半满叔公”一点拨,头脑清醒了许多。在“半满叔公”的鼓动下,某翁拿出家财资助村里贫苦人家。某翁幡然悔悟的聪明举动,影响了家人,与某翁一起为乡亲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乡亲的赞许。从此,“谦恭谦恭再谦恭”成了某翁一家的“家训”,一家人和和睦睦,当官的九个儿子也一帆风顺。曾经有人看不惯某翁趾高气扬的歪模歪样,在背后诅咒:“九子九薪臼,世上也系有。年年死一只(指男丁),年年嫁薪臼!”诅咒某翁的人,被某翁知错能改、前后判若两人的行为所感动,将恶言藏在心里,烂在肚里,从此不再提起。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稿:廖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