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有一座祠堂

□陈春任


彭增元  摄

往年中秋节,我都会从工作地回到家乡,待上三两天。爷爷都会带我来宗祠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

祠堂,对于家乡人来说,不单是凝聚族人的向心场,也是维系族内亲情血缘的纽带,让宗亲们敬宗睦族,激励后辈,不失为一个记得住乡愁又质朴的精神坐标。

在偏远的乡村里,祠堂多建在青山绿水湾间较为空旷的位置,空地自然是为了祭拜和平时举行乡村文化活动。客家祠堂空地前还必会有一处池塘,池塘则象征聚水为财,人丁兴旺。祠堂后靠名山或者高山,寓意后代人有福荫、有庇佑,更是以示威严神圣。

家乡的祠堂建在离村子20公里外的天柱山下。祠堂是由祖宗传下来的分支脉系集资建设的“陈家祠”建筑,唤作“陈秀甫祠”。分派创居此地时的祖先当属于我们开基陈姓宗族的第一世系,一代人为一世,已炽二十六代,人口十二万多人。我们村里几千口人,都同一个姓,族谱记载都是六世祖陈珩(文珩) 明朝任南京无锡县正堂(两任)传下来的分支脉系,传到我们这一代,已是二十一世。

祠堂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传统的两进两庑,正门大书“陈家祠”。大门对联是“颍水家声远,莆田世泽长”。

一进入祠堂大门,就能看到一对石鼓,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由明朝皇帝朱元璋亲笔写的“皇恩宠锡”四字牌匾,牌坊背面石刻是“继往开来”四个大字,意为传承祖德,发扬光大。据《五华县志》记载,陈秀甫“少怀大志”“重义轻利”“惠来剿匪”。在1367年10月,朱元璋特令汤和为征南将军,陈秀甫随军征战福建、广东等地,并因解运公粮有功,被朱元璋封为光禄大夫,还赐建了“皇恩宠锡”牌坊。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梅州市唯一有据可查的由皇帝御赐的石牌坊。

青山绿水之间,古朴典雅的建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怀古缅祖之情油然而生。进入祠堂,明朝褒封“光禄大夫”陈秀甫的画像,高挂正堂中,威严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内堂两侧,有配享裔孙的牌位。穿过左右两间耳房,迎面是一口天井,透光线、接雨水,让室内无需点灯都能明亮宽敞,旁边是两条廊桥,祭拜时可一边出一边入。右边为玉泉寺庙,左侧有一活动场馆。

紫气东来,照耀着天井内堂陈秀甫金像,两旁高大立柱上写着“庙貌森严禴祀烝尝天地老,家声弘耀衣冠文物古今新”的对联字迹,苍劲的大字,一笔一画都是那样的安静、敦厚与平和,字里行间散发出高洁和风雅。也照亮着天井左右两侧文化墙上“功彪青史”“颍水增辉”“厚德望重”“光禄传芳”等字匾。望着墙面上苍劲古朴的字迹,我慢下了脚步。让我看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隐约嗅到了远古的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生活流变中,听不到任何的聒噪和喧哗,无不传递着岁月的真实场景。这字匾的历史评价,也是先祖陈秀甫用一生戎马写出来的。祖先堂左右两侧文化墙上,还有陈秀甫后裔等等的生平简介。每个族人,都会产生历史的荣耀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天井上方投来的依然是今日盛世光芒,祖先堂貌似只是族人的祭堂,却似穿越远古而来,显得有几分幽静和肃穆。祖先堂左右两间耳房,分别为传统文化厅和族谱档案厅,族谱档案厅里面是风格各异、时代不同的名人字画,体现儒家思想、道家理念、祖训家规和起源,显得严肃而庄重,犹如祖先谆谆教诲。厅里面有各个历史时期后裔的照片和各时代名人字画、书籍,把宗族和民族的家国情怀表达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听爷爷说,祠堂曾被改建成乡里的学堂。村中孩子多送到祠堂上学,担任乡村老师的,几乎也是族中的父老乡亲。祠堂变成学堂,更体现了祠堂“慎终追远”“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美好寓意与初衷。宗族中的后辈在此学到本领,也得到“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道忠义文化熏陶以及源远流长的家族风貌。

走出祠堂,当手指触摸着历经六百多年栉风沐雨的石牌坊时,坚硬的石头传导出历史的质感。在波涛翻滚绿意涌动的山湾间,我见识了山岚的锦绣。面对厚重的牌坊,我猛然发现,其实古人留坊,与今人读书,功能相等,意义相同。

站在祠堂牌坊前,脚步轻移,一行行深入石中的文字,让我内心变得沉静,仿佛万物都放低了姿态。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