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几百年文化留盛迹 ——平远仁居麻楼村探古

●林东 赖荣强/文、图

麻楼村地处平远县仁居镇南部,北面毗邻老县城仁居。村中陈姓人居多,该姓族人于明嘉靖年间从该镇的邹坊村迁至此地开基。迁来时,用茅草搭寮屋居住,故以“茅寮”做村名,后谐音成“麻楼”。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村中留下了不少值得记述的历史。


德星第老屋

“总藩参军”匾额

办私塾办新学不甘人后

据平远县史料记述,清末办新学风潮中,麻楼村在1894年就办起了新式学堂,比县内各乡早了十年,当初校名为颇具文化气息的“墨华学校”。在随后的1912年改名为“启新学校”,刻有该校名的匾额至今还存放在校内。取该校名,一是取初办者之上祖陈启田名字中的字眼“启”字,二是秉承“开启新学”的理念办学。据村民所言,村中能在这么早的年份办新学,主要是该村是附城村,村中的读书人接受新思潮较快,办学的行动也快,办学者有陈国猷、陈国运、陈应禧、陈应枢、陈任可等。

“墨华学校”的前身是村中陈姓家族的私塾,校舍为“合面杠”屋式,里面有教室和教师住房,占地一百多平方米。据传该村陈姓十四世启田公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秀玉的后代陈文浚于清道光六年(1826)考取举人,至家族极有光彩,也至秀玉很是“嘚瑟”,让几个弟弟羡慕不已,弟弟们便声言要建座学堂请塾师教学子弟。他们看中村中一处叫花罗坪的地方,想在此处建塾舍。但花罗坪是长兄秀玉的。弟弟们便与兄长商量,要求相助让出地块。秀玉以为弟弟们是说说而已,便趣说,你们若能一夜之间在该地块上建起学堂,这块地相送。弟弟们听了此言很高兴,但又担心兄长食言,便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在此块地上挖地基,填基石,再在上面搭建起了简单的房子木架,简陋的塾舍便建起来了。第二天,秀玉见状,虽有悔意,但也无话可说了。

中书第对联彰显主人仕途

上文提到秀玉公后代陈文浚于清道光年间考取了举人,随后任徐闻县教谕、化州学政,后又任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此职为明清两朝所设,官阶从七品,掌撰拟、记载、缮写事务。由此看来这陈举人的确是有才学才能的!其家人在村中大树下创建“中书第”屋一座,两堂二横规模,现该屋还保存完好。“中田是二千石作种,大树以五百年为春”“大树取名将军脚色,中书赐命上合头衔”“大树春荣开富贵,中书编辑好文章”……从这些在屋内至今还张贴的对联内容上,还可看出过去屋主人的风光仕途。而竖在村中陈姓祖祠门口的举人楣杆,成了激励村中读书人奋发上进的标杆。

德星第满堂刻画引人观赏

行走村中,可看到不少老民居,其中德星第(又称栖凤草庐)是最值得一看的。该屋上下堂两横规模,为陈姓十九世陈芳癸(又名陈泗滨)所建。整座屋无论堂屋,还是横屋,或屋前左右门楼,都为两层结构,且在上面连贯相通。更具特色的是屋内墙壁、梁枋、屏风等处均有雕刻绘画,尽管破四旧年代损毁不少,但幸存下来的还依然很可观,刻画内容题材众多,人物场景山水花鸟等等均栩栩如生,色彩艳丽。从画中落款处可知刻画师为“镇掌”。据现屋主人陈德辉介绍,这位刻画师为五华人,但具体姓名不详,泗滨公请他在家足足住了两年,让他专心刻画。过去屋内刻画众多的大屋客家人称“花厅里”,德星第就现在看来,也还配得上这一美称!该村陈姓族谱介绍,泗滨“生平勤俭,聪颖过人,言传身教,勤劳致富,在族中享誉甚高”。陈德辉曾听长辈讲过,泗滨每餐吃完碗中的饭,儿媳要给他添饭时,尽管他还未吃饱,但总是说已饱了。到后来,他家产殷实,单就年终收取的租谷就达400担。

屋前华表记述祖孙三代荣耀

村中等坑老屋门口竖有一对圆形石柱华表,左边石柱上凿刻“奉例授登仕郎侯选分司陈名达 男例授布政使司参军侯选州正堂上召 孙特授山西沁源县右堂任梁”,右石柱上刻“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正月下浣吉旦”字样。另,在该屋内挂有一块匾额,上刻“总藩参军”四个大字,额眉为“钦命江南江淮杨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许兆椿为”,落款为“敕授儒林郎布政使司全省理同陈上召立 嘉庆十三年戊辰岁夏月吉旦”。据查,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一般称“藩司”(又称“方伯”),清代的布政使品级与巡抚同是从二品官,掌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国家政令由他向府州宣布,故又称“承宣布政使司”。又查,许兆椿为湖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选庶吉士,《四库全书》编纂者之一。后任福建监察御史、松江宁江知府、漕运总督、刑部侍郎、浙江巡抚、工部侍郎等职,多次受嘉庆帝召见和奖赏。从匾额上的文字我们可猜测得到,许兆椿与陈上召应该同在布政使同事过,许兆椿职务比陈上召要高,陈上召为许兆椿众多幕僚中的一员,故为“参军”。有这么一位高官职的人物在偏僻的麻楼村留下题词笔迹,确是难得!这也可看出陈名达三代在当时不一般的地位。村中这一老物件,无疑是村史中最有分量的。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