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 | 窑火越千年

2022年07月05日《梅州日报》“新视界”版面图

●何小康 图/文

大埔陶瓷生产已有近千年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埔人,纪实摄影的业余玩家、“草根”爱好者,拍摄陶瓷制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我以此作为长期关注的题材之一。

从2005年开始,我便常利用节假日钻到山沟里,与陶瓷作坊的老板、工人们聊天,了解陶瓷生产的流程、制作技巧,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灰头土脸地和工人们一起吃咸菜饭,喝“金奖白兰地”。混熟了,工人们都亲切地叫我何师傅,关系搞好了,什么时候做什么工序,他们都会打电话告诉我,拍摄非常顺利。


传统陶瓷作坊用牛练匣缽泥(2008年11月15日)

“龙窑”前的烧窑工(2009年9月12日)


一次,为了拍好“龙窑”的烧窑场景,我冒着一定的危险,爬上左右都蹿着熊熊火苗的窑顶(窑内是一千多度的高温),汗流浃背地边拍边跺脚、边跺脚边拍。工人们看我这样卖力,问是拿了多少工资来拍的,我只能笑而不语。

传统陶瓷制作,是以柴草为燃料,用建在山坡上的“龙窑”烧制陶瓷产品,烧窑时的火候,决定了陶瓷成品的质量。管师傅是高陂镇三岗村一带最后的传统陶瓷作坊的“看火”师傅,有着丰富的烧窑经验,说起陶瓷制作如数家珍,对我的拍摄、写文案提供了很多帮助。


传统陶瓷作坊的刮坯工人(2010年8月8日 )

工人在修整成型后的瓷坯(2021年4月17日)


2011年某日,我又一次来到廖老板的作坊,发现已停产,连窑头也拆了一截,老板独自一人在收拾散落的杂物。见到我后,廖老板无奈地把事情说了一遍。原来,作坊停产后,廖老板把闲置厂房卖给他人养猪,后来这事被其在省里某单位工作的兄长知道后,被数落了一通,说这里是村里的水源地,卖给他人养猪会污染水源,祸害本村群众。廖老板只好向买方赔了5000元,收回厂房。

由于传统陶瓷作坊制瓷是以手工为主,“龙窑”烧制,劳动强度大,产成品质量低,从2010年后逐渐被淘汰停产关闭。当然,传统优秀工艺比如手工拉坯,得以传承、改进和弘扬。


工人用传统手拉坯方法制作瓷瓶(2016年9月13日)

准备将釉下彩绘的花瓶淋上浆釉(2011年5月14日 )


目前,大埔陶瓷工业早已步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几年来,我积累了从传统陶瓷作坊到工业园现代化生产陶瓷的全系列照片。


忙碌的釉下彩绘车间(2009年7月18日 )

半成品在窑台摆放好后用液化气窑烧制(2011年7月7日)



纪实摄影,仅仅记录表象是不够的,正如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所说,我们能带到作品中去的,是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镜头对准他人,拍下的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

从长期的纪实摄影实践中,我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变化,时代前进的步伐。


工人用人传统的手工拉坯方法制作瓷瓶(2016年8月23日)

彩绘车间的工人给轻薄的通花瓷瓶描上青花图案(2016年6月25日 )

何小康在蹿着火苗的窑顶拍摄(唐业能  摄)



——“新视界”投稿邮箱:mzrbxsj@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稿:廖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