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来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板歌的“前世今生”

主题沙龙现场,钟柳红通过肢体动作、器具展示、现场演唱等方式,为现场人员生动地介绍竹板歌相关知识。(林翔 摄)

“客家妹子顶呱呱,会华会算会当家……”4月28日,兴宁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内竹板声声、歌韵悠悠,一场以“竹板歌”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正热闹地进行。主讲人叫钟柳红,竹板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的演唱生涯,竹板歌已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用客家方言说唱、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有“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的美誉。2021年6月,由梅州兴宁申报的竹板歌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它,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写照”

根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来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清朝时传入梅州地区后,兴宁竹板歌、蕉岭竹板歌、梅县竹板歌等相继而生,逐渐流行于全梅州,传承至今200多年连续不断。其中,以兴宁竹板歌最为盛行。

“又有乞儿歌,沿门拍板,为兴宁人所独擅长。”这是清末著名梅州籍诗人黄遵宪在《山歌》一文中的记述。“竹板歌在清朝初年传入兴宁后,从文本结构、唱腔调式、方言运用、伴奏乐器等都进行了蜕变,形成现有的兴宁竹板歌。”兴宁市文化馆馆长陈小利介绍,清嘉庆年间,兴宁曾创办培训竹板歌说唱艺人的学堂——“忠义堂”,从而招收培训了一批学员,后来不少成为“满”字辈的说唱艺人。

“小时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有一次说唱艺人到镇上演出,就把一个发生在我们刁坊镇黄火秀谈恋爱的简单故事作为内容,唱了半小时,当时我就迷上了。”自此,钟柳红开始了漫长的“偷学”之路,每当听说有下乡演出,他就带着纸笔在现场边听边记,回家后便照着台上艺人的模样自学起来。“竹板歌没有文字记载,基本都是口口相传,所以当时想找师傅教,任何人都不肯教,教了就是抢他饭碗了。”钟柳红回忆着说道。

竹板歌的节目内容以叙事见长,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常用唱腔和板式有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和吊腔等。“竹板歌一定要有血有肉,它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活琐事、是各个阶段的真实写照,要让观众引起共鸣。”说罢,钟柳红便拿起手上的竹板,现场展示着竹板歌的打板技巧:只见他一只手握住三块竹板,用手击打节拍。每说唱完一个段落时,另一只手握锯齿状竹板,与另外三块竹板相摩擦,发出“呖呖呖”的清脆声。

“它,需要我们共同保护传承发展”

“竹板歌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兴宁市文化馆副馆长邓凌莉介绍,竹板歌发展至今已分布广泛,主要包括粤、赣、闽、桂4省10市50多个县(市、区)。琼、湘、川、渝、新等5省区和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客家人聚集地也有分布。

如今,随着老百姓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竹板歌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何在新时期突破传承和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竹板歌进校园培训。

“我的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孙子都会唱竹板歌,走到哪,我就把竹板歌宣传到哪!东莞、深圳、广州、河源等地都有我的徒弟。”这40多年,钟柳红前后带了将近20多个徒弟,他将自己所学所悟全部教给徒弟们,以传帮带的形式不断扩大竹板歌“辐射圈”。“我从2017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竹板歌,现在不仅可以唱,还可以自己独立创作,肚子里装的都是‘真功夫’。”钟柳红的徒弟张选平笑着说。

竹板歌走进兴宁市第二小学,并在全校师生中推广。

记者了解到,兴宁市文化主管部门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竹板歌,先后为其申报县、市、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整理了100多部竹板歌传统曲本,500多首红色革命竹板歌,创作了一大批新曲本。


几十本大大小小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地记录着钟柳红几十年来学习竹板歌的内容。(赖运香 摄)

“我们还组织竹板歌民间艺人成立文艺轻骑队,常年活跃在城乡,每年结合传统节日暨品牌活动在文化广场、山歌亭等场地,举办竹板歌演唱和比赛,全年有200多场次,每年进校园演出及培训50多场次。”陈小利告诉记者,下一步文化馆将以竹板歌入选国家级“非遗”为契机,继续实施一批保护计划,推动竹板歌在新时期广泛传播。

“天上就有满天星,到处地下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好传统,我们客家子孙们,一定要发展和传承……”采访尾声,竹板敲响,歌声嘹亮,传承人一声声真挚的呼吁被写在唱词中娓娓道来,让人心中不由泛起阵阵涟漪:客家文化是客家儿女的根。

视频、文/梅州日报记者:赖运香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兴宁市文化馆提供

实习生:黄润芳

编辑:张晓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