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名镇平有深意

明崇祯六年(1633),割平远石窟都之石窟一图、石窟二图(今长潭、文福、广福一带)之地和程乡之松源二图(今南磜、北磜)、龟浆二图(今蓝坊、新铺一带),合建成一个新县即镇平县。县治就设在原石窟巡检司的怀仁里。

新设立的镇平县共四图,石窟就占了二图,是镇平的一半,且县署就设在原石窟巡检司的怀仁里,所以一般人都称镇平为“石窟”,黄香铁亦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石窟一征》。为什么会称“石窟”呢?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流经域内的“石窟河”。石窟河之名始于明末,当时江西、福建等地食盐均由广东输入,运输极为困难。因县城东北约15里的地方,为石灰岩地质,多溶洞伏流,形状奇特,多石窟,俗称“石窟”,称此地为“石窟都”。“石窟”先是因地质地形特点而作河之名称,接着推而广之又把“石窟”作为镇平县的代称。

石窟何以名镇平?关于镇平县的命名,最早见于两广总督熊文灿给明朝廷的奏疏《建城疏》:“新县拟名‘镇平’”。熊文灿没有对邑名“镇平”的含义做任何解释。倒是康熙《镇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地理沿革考》文末有一段“按”,对镇平“命名有深嘅夫”有所说明。“按”即“按语”。“按语”是纂修者对上述文章内容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不妨来看看其“按”云:“潮郡县名,唯揭阳为最古。若海阳、潮阳、程乡三邑,错见于晋、宋、隋、唐之际,亦彬彬名以地著,邑以人传。纪之史册,犁然可考。成化、嘉隆以还,增置六邑,多因事命名,亟亟焉。为棋布星罗之计,知张官制吏,非得已矣!至镇平一邑,设于明末,距今未四十年,以一黑子介三省之会,曰镇曰平,其为桑土绸缪至深远矣。顾其名,既与处士醇厐之旧俗不同,思其实尤虑顽梗之伏莽难化。治乱之故,安危之机,于命名有深嘅夫。”这段按语说,潮州一郡的县名,只有揭阳县是最古老的。其余像海阳、潮阳、程乡这三个县,前后不一出现在晋、宋、隋、唐之际,都是文质兼备,以人名作地名而显著,邑名因人名而流传。记载在史册上,释然明辨。明成化、嘉隆以来,增设了六个县,都是因事命名,急忙急迫的。这么棋布星罗的事情,要设置官吏来管治,是不得已的事情。具体说到镇平一邑,设置于明末,距离现在不到四十年,以一个小黑子的地方毗连三省的边境,曰镇曰平,因此而勤于经营,防患未然。这种思虑计谋足够深刻而长远了。看其命名,既与程旼处士纯正厐大(厐,同“庞”)的旧风俗不一样;思考其现实,特别忧虑非常顽固潜藏在草莽中的寇盗难于教化。治理乱世,安定危局,对命名来说,有深远的含义啊。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闽粤赣交界处的县名,这些原来是“盗贼渊薮”的地方,被平定后设置的新县,大多以平、安、定字命名,如安远、和平、连平、平远、武平、镇平、永定、诏安、平和、饶平等。统治者为什么用这些字来命名呢?我们可以拿河南南阳市的镇平来比照。镇平,古称涅阳。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金朝统治者取“镇压平定”之意,将原来唐朝时的深阳、安固二县的地方改名为镇平县,治所设阳馆镇(今县址),隶申州(南阳)。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首位县令。由此不难看出其命名有深嘅也夫。镇平,实际上就是“镇压平定”。

镇平置县后,县署就设在桂岭的南面、原石窟巡检司的所在地怀仁里。康熙《镇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城池》中写道:“镇城建于桂岭之阳,为古怀仁里,所谓石窟蕉岭也。”怀仁,即怀念仁人也。怀仁里怀念的仁人,所指当为乡贤程旼。程旼当时是邑之义化人。镇平的很大部分原属平远的石窟一图、石窟二图,故称邑。即使后来析置镇平县了,镇平仍然把程旼奉为乡贤,崇祀在乡贤祠中。直到民国,梅县、平远、蕉岭三个县的乡贤祠里,都仍然把程旼当作自己共同的乡贤来崇祀纪念。建署怀仁里,就是寓意怀念仁人,当政者能主动把社会治理好,乡民则以助人为乐,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爱。它寄寓了老百姓对文明社会的渴望和追求。


撰文:丁思深

编辑:那叶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