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彰风:统战和宣传工作的楷模

▲1950年,毛泽东接见参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代表。后排右四为饶彰风。

“斜杠”人生:半世纪的传奇

饶彰风,原名饶高评,曾用名蒲特。1913年5月25日出生于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 “济美楼”。祖父饶福田,是前清秀才,擅长书法和绘画。父亲饶仁山,十三四岁就远离乡井,到龙川县贝岭镇的一家小商店当学徒,后来,回到大埔自己做点小本生意,到三十岁左右才成亲。母亲张枫,勤劳克俭,宽厚仁慈,待人热情。饶彰风日后谦恭宽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母亲为人之道的影响。



▲大埔中学饶彰风纪念大楼饶彰风事迹陈列室

饶彰风读完两年高小后,因父亲生意亏本,辍学两年。

1927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埔中学。在大埔中学期间,他全面发展,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了得,初一时写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荷花》,被称为“全才”。初一时当选为班长、年级的级长,初三时当选为学生会会长。受学校进步势力的影响,饶彰风阅读了《向导》《少年先锋》等大量进步书刊。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占领大埔县城(茶阳),饶彰风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演话剧,欢迎起义军的到来。初中二年级下半年,饶彰风和同学们在班里编辑出版了一份取名《曙光》的进步小刊物。



▲位于茶阳镇文化广场中的“饶彰风纪念亭

1930年,饶彰风以优异成绩考入公费的广州陆地测量学校,三个月后又考入中山大学预科,1932年秋转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在此期间,他常以“追光”的笔名在《民国日报》的副刊《黄花》上发表文章。1933年,与大埔同学杜埃等创办了广东最早的革命文艺刊物《天王星》。后被反动当局查禁,饶彰风被校方开除。

饶彰风来到上海,经被鲁迅誉为“七个东北救亡青年作家”之一的何家槐介绍,参加“左联”。其间常给邹韬奋创办的《救亡三日刊》撰稿,并参加爱国抗日宣传活动。不久遇见鲁迅,鲁迅为其拟回大埔开办的“文化书店”题词。1933年11月因父亲病重,饶彰风回到家乡开办文化书店。这个书店成为闽、粤边传播进步思想和输送精神食粮的场所以及党的地下交通站。1936年暑假,饶彰风回到广州,参加突进社(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群众团体)并主编《突进》杂志。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新华南通讯社(香港)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一和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文革”期间,遭受错误批判和残酷迫害,不幸于1970年9月12日逝世。1980年3月21日,中央纪委正式批复为饶彰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统战能手:华侨“有事找彰风”

在统一战线领域,饶彰风被誉为“统战能手”。与他接触过的华侨都留下了“有事找彰风”的美谈。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南下主政广东之前,曾专门问连贯(大埔人):“广东的统战工作谁能搞?”连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饶彰风可以。”



▲周总理接见饶彰风(左一)和部分华侨代表。

饶彰风善于利用各种渠道积极进行沟通,开展有效的人际传播,积极团结各界人士,不断扩大统一战线。早在学生时期,饶彰风就表现出卓越的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前文所提及的发动在广州的大埔同乡筹措100多块银元解决创办《天王星》杂志的经费便是佐证。在东江特委工作期间,饶彰风以开书店为掩护,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利用同乡的关系,团结地方实力派,使河源万泰栈碗店、东江书店、焕然医社作为地下党联络和活动据点,不少地下党员在他的安排下,成功打入河源税务局、古竹警察局。为解决东江特委的活动经费问题,1939年夏,饶彰风受特委的委托,发动各界群众集资,开办了古竹民众合作社,又在古竹的水东开设油坊,并以此为据点,团结各地进步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此之外,在饶彰风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服务团”)。前者是团结广东各界青年的机构,后者则主要针对东江籍华侨开展统战工作,成效尤为显著。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多港澳爱国人士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援助抗战,更有不少热血青年华侨回国参战,“服务团”正是针对他们而成立的。在饶彰风等人的努力下,“服务团”很快便初具规模。“抗先队”和“服务团”活跃在东江各地城乡,通过夜校、演出、墙报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团结各界爱国人士。通过这些组织和机构,广东各地的抗日运动和统战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1941年春,饶彰风调任粤北省委统战部长。他到任后,化名黄德庆,经营樟油工业合作社,这里既是粤北省委的活动据点,也是省委的经济基地,为解决当时省委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受党的委派赴香港工作。1947年,饶彰风又被派赴新加坡开展华侨工作。1948年,他受命组织在港的李济深、沈钧儒、蔡廷锴、郭沫若、章伯钧、柳亚子、马寅初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社会贤达近千人分批北上,参加筹建新政协,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广东地下党特殊的贡献,受到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表扬。与此同时,他还领导参与了粤东、闽西、粤北始兴起义,“两航起义”“灵甫”号和“重庆”号军舰起义、福建银行和招商局起义及广州地区迎接解放的“护产运动”等。

广州解放后,饶彰风先后担任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1955年7月,任广东省委统战部首任部长,为广东省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奠基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收藏家、对东江纵队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许礼平评价道:“饶彰风的人品、操守、才学、能力、经验,允称一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胡愈之曾称赞说:“彰风同志很好,是做统战工作的能手。”

宣传尖兵:温和文人的铮铮铁骨

饶彰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先后担任多份进步报纸、革命刊物和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有效的大众传播,提升我党在民主人士、华人华侨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凝聚力。

早在1932年中山大学读书期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办了名为《小小》的进步刊物,后因为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阴暗面而被查禁。同年冬,他又创办了进步刊物《天王星》,由饶彰风(以蒲特、追光为笔名)、杜埃、蔡雨村、邝达芳等为主要撰稿人,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号召青年勇敢地追寻正确的人生道路。《天王星》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也引起国民党有关机构的注意,出版了3期后遭到封杀,饶彰风等人也不得不躲避香港。

1936年,饶彰风负责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机关刊物《大路》的编辑发行工作,及时转载延安《解放》周刊、《救国时报》和其他进步报刊的重要文章,并秘密发行革命书刊,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扩大政治影响。这一时期,饶彰风与新闻界、文化界的联系不断密切,积累了媒体运作、大众传播的经验。

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成立,饶彰风任省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建立,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尤其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广东,党的宣传工作尤为繁重、复杂和艰巨。当时,作为省委宣传部长的饶彰风,领导《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广州分馆、统一出版社、中心出版社、《抗战大学》等抗日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他尤其重视《抗战大学》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把这个半公开的刊物发展成为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目出现的公开刊物。他还经常同编委一起研究出版事宜,常常亲自审定版面、审阅修改一些重要稿件,还经常以追光、蒲特、饶可飞、可飞等笔名为《抗战大学》撰写文章。该刊物经常刊登有关青年学生到陕北学习锻炼的大量通讯、照片和招生广告等,提升中共和革命圣地延安在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的知名度,引导他们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夏,国民党政府成立“审查图书委员会”,开始查禁抗日救亡书刊。对此,饶彰风予以反击,他以“追光”的笔名在《抗战大学》发表《关于议查禁救亡图书与审查原稿》的评论文章,指出查禁救亡图书和审查原稿是“公开的违反政府法令”。这种措施“束缚了人民言论出版的自由,破坏了全国的团结,破坏各抗日党派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

抗日战争结束后,饶彰风与杨奇等人前往香港,与廖沫沙等人一起,重新建立宣传据点,开展港澳和海外的宣传工作;其后饶彰风又受命赴新加坡,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推动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10月1日,饶彰风在香港《华商报》社主持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华南分局任命饶彰风为南方日报社社长兼任省新闻出版处处长。饶彰风以巨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南方日报》的创办之中。饶彰风带领这些南下解放军中的文化干部、游击区的文化干部以及当时我党在香港发行的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华商报》的部分骨干成员,将《南方日报》浓厚的“党性”和市场意识充分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因为饶彰风带领这样特殊的人员带来的独特办报理念,让《南方日报》从创办之初就将宣传性和可读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入自身骨血之中,为之后“南方风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根据《仁者彰风》和饶彰风家属提供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撰文:卢伟周

编辑:那叶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