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细妹”,请交“面花钱”!来看大埔农村男女青年相亲旧风俗

近日,拜读大埔乡贤丘思穆先生的《客家俗语小故事》,其中提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男女青年相亲,交“面花钱”的往事。这不禁勾起我对发生在家乡的种种趣事的回忆。

●李钜镇

“非诚勿扰”,交“面花钱”

所谓“面花钱”,就是男女相亲的时候,男方支付给女方的费用。这是我家乡大埔的一种奇特习俗。习俗的形成,大概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的婚姻是没有自由的。“买卖婚姻”的情况非常普遍,乡下流行的“童养媳” 习俗,更是奇特,匪夷所思,它的发源大概可以上溯到明清时代。所谓“童养媳”,即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童养媳的流行,与社会的贫穷落后密切相关。当时,乡民家境贫寒,很多人娶不起儿媳妇,就只好提早抱养一个女孩回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让她与儿子圆房结婚。甚至还有一种被称为“等郎妹”的童养媳,把女婴买进来,养到十几岁了,有可能儿子还没有出生。山歌所唱的 “十八娇娇三岁郎”,说的就是这种悲惨婚姻。

我曾经对我村中老一辈人的婚姻状况做过调查,发现几乎90%以上的媳妇,都是童养媳。我的曾祖母,就是5岁那年嫁入我家。我的祖母也是童养媳,在她12岁那年,与我祖父成了婚。童养媳的婚姻,全由父母做主,或者全靠媒妁之言,彼此不能见面,待到花轿抬进了门,揭开盖头,才知道新郎新娘长什么模样。幸运的,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不幸的,婚姻悲催,痛苦一生。总之,男女双方,毫无自由可言。

所幸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童养媳的现象才得以基本消除,改变了全由“父母做主”、买卖婚姻的状况。

但是,由于我的家乡地处偏僻,交通落后,人们的出入全靠步行,生活圈子几乎局限在一两小时步行的地域范围内,信息也相当闭塞。加上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且不能经常私自外出,青年男女交往的圈子很小。在当时,真正自由恋爱的仍然属于少数。大部分人,还得通过媒人或者亲朋好友来穿针引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年轻人追求婚姻自主,就催生了“看细妹”(即相亲)的风俗。

在当时的年代,封建思想在人们脑子里依然根深蒂固,男女之间交往仍有诸多限制。交往多了,就会被人认为“花心”,甚至被视为“作风不正派”。因此,男女之间交往都比较谨慎。女方更是如此,觉得被男人看多了,会“蚀本”(吃亏)。因此,“非诚勿扰”的诉求就出现了。为了体现诚意,男方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约定俗成,在“看细妹”的时候,男方需要支付小小的一笔费用。这就是“面花钱”的由来。

“看细妹”,道不尽轶事

男女之间的见面,都是男方主动的,所以叫作“看细妹”。“看细妹”,一般事先约定日期、地点,由亲戚朋友,或者媒人陪同。大多数会利用圩日,在街上的裁缝店、打铁店之类的店铺见面,直接上女方家见面的情况并不多见。

临行,男子都会理好发,穿着洁净的衣服前往。记得村中阿木叔,要去小胜黄泥塘圩“看细妹”,因为家中生活拮据,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正好三叔做了一条新裤子,阿木叔就过来借,顺便还把我满叔的手表也借走了。几十年后,阿木叔回忆起这段往事,脸上还露出苦涩的笑容来。

男女见面,第一件事就是支付“面花钱”,就像是买门票似的。“支付”方式也很直接,从口袋中拿出准备好的“面花钱”,直接交到女方手中。女方也就大大方方地、理所当然地将“面花钱”装入口袋。那时还没有红包袋,因此就这么直接地给。不过,这反而显得质朴自然。

“面花钱”的多少,似乎没有限制,通常都是两块钱。家中拿不出钱的,给五角钱的也有,听说多的有五块钱的。

阿根叔“看细妹”的故事,在乡下被传为笑谈。他坐船来到潭江圩“看细妹”,一到店铺,看见一个姑娘坐在裁缝店的椅子上看报纸,阿根叔一看姑娘的长相,大失所望,紧张得马上拿出五块钱,塞到姑娘的手上。姑娘一下子红了脸,正待开口解释,阿根叔就借口说有急事,匆匆奔逃而去。

其实,那位姑娘并不是阿根叔要“看”的“细妹”,只是陪她的闺蜜来相亲的。阿根叔冒冒失失地错失了一桩好姻缘。若干年后,阿根叔了解到当时错失的,竟然是一位贤淑的大美女,不禁后悔不迭。

一见钟情,顺水推舟去“炒粉”

男女见面,有一见钟情,芳心暗许的;也有不冷不热,犹豫不决的。一些过来人有经验,一看男女双方都红了脸,就能猜到彼此都动了心,于是就顺水推舟说:“怎么样啊?如果没意见,就炒粉了!”见双方不作声,陪同者就主动去张罗中午的“炒粉”了。

“炒粉”,就是指两人在裁缝店吃一顿猪肉炒米粉。裁缝店的师傅是好裁缝,也是好厨师,会热情地“成人之美”,给男女青年张罗一顿美食。通常,裁缝店的师傅,知道今天有人来“看细妹”,都会提前准备好猪肉、米粉等食材。自然,包括裁缝店师傅和陪同者在内,大家也都能沾点光,吃一顿由男方付费的猪肉炒米粉。那个年代,要饱食一顿,还是很奢侈的事情。

吃完炒粉,男女双方的恋爱关系,就算确立了。下一步就是“踏家门”,看家风,进一步了解男方家中情况。但这已是次要的了。只要男女双方愿意,什么障碍都不在话下。正如客家山歌所唱的:阿哥有心妹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造船人。

看细妹,选择陪同者特别关键,万不可选择比自己漂亮的闺蜜陪同,男方也不能安排比自己帅气的男生同往,以免节外生枝。村中的阿海哥,就是因此与所看“细妹”的闺蜜,双方一见钟情的,害得闺蜜之间闹了几年的别扭。

回忆旧事,赋诗一首

“看细妹”,“面花钱”的故事,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客家俗语小故事》的作者丘思穆先生,也是花了两块钱“面花钱”,才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

他在文章中回忆说,年轻时候,从侯南上南山“看妹子”,交“面花钱”,然后喜结连理。文末,他还赋诗一首,也是妙趣横生:

拙荆也是古稀年,

白发脸上皱纹连。

回想当年娇容面,

珍贵面花两块钱。

编辑:张晓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