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人的视角梳理历史文化记忆!来看嘉应学院“口述历史博物馆”团队的故事

“以前这屋可热闹了,吃饭都能坐六围桌的人,现在只剩我一个‘老骨头’还留在这。”住在桥溪古韵古民居的老人一边讲述往昔故事一边抹去眼角泪珠的场景,让刚从梅县区雁洋镇的桥溪古韵做完口述访谈的丁琳心里五味杂陈。

自组建嘉应学院“口述历史博物馆”团队以来,丁琳经常带着团队扛着摄像机、带上录音笔、本子等深入乡村古镇,探寻古民居保护发展的路径,或者走街串巷,拜访非遗传承人,收集非遗文化的原始材料……怀揣着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消逝文化的惋惜,“口述历史博物馆”走进了每一位历史见证者的世界里,以普通人的视角用影像和文字梳理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


兴趣使然组建大学生团队

作为一名“00后”大学生,丁琳从小便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自惠州博罗县的她,经常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街串巷寻访老手艺人和抗战老兵,以获得比书本上更为鲜活的历史故事。

在聆听各种故事的过程中,丁琳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社会故事是没有记录的,而身处这些故事中的历史见证者很多都没有发声的机会,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历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不少历史文化陷入逐渐消失的困境中。因此,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历史的车轮匆匆远去,后人究竟应该如何感知过去、接近更为真实的岁月之声?而我又能为这些消逝的历史故事做些什么?

学生们在攀桂坊做前期调研。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丁琳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时接触到了一个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我国日渐消逝的多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益组织,并跟随他们团队去海南,运用多种方式研究记录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陶。”在海南,丁琳不仅感悟到了古老而传统的非遗艺术,还从组织者身上,学到了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

“口述历史这个概念我最早是从崔永元成立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了解到的,这其实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以笔录、录音、录影等方式记录形成新的历史资料,让大众更加接近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丁琳心想,概念和方法都清楚了,不如自己组建个“口述历史”团队来为留住历史记忆做出点贡献。

于是,2021年初,她说干就干,在嘉应学院号召了10名来自法学、历史、新闻、思政、社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汇聚在一起,组成了如今的“口述历史博物馆”团队。


与时间赛跑搜集历史记忆

“口述历史”工作难点在哪?当提到这个问题时,“口述历史博物馆”成员思索片刻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每一个阶段都很难。”

“我们在定了一个研究项目后,需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然后跟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调研提纲,到有代表性的地点找大量人群进行访谈记录,事后再形成纪录片和调研报告。”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口述历史”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需要极其严谨和细致的工作的态度,有些受访者因为年事已高,记忆容易出现偏差,团队往往需要对前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二次整理和比对,对存疑的点再进行访谈和请教专业人士进行解析,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陈晓枝在访谈松口山歌传承人。

虽然耗时长,但在团队内,没有一个人会不耐烦说放弃,反而是越来越有紧迫感。“今年去做梅县区松口古镇山歌研究的时候,看到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唱着山歌迎接我们,内心真的非常感动。”陈晓枝回忆道,团队当时访谈了松口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卢月英和廖胜华两位老人,从老人口中,他们得知,松口客家山歌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山歌团里最年轻的团员都已经四五十岁了,急需年轻力量加入。两位老人都希望“口述历史博物馆”能帮他们发声,让更多人了解松口客家山歌,并喜欢上松口客家山歌。

“感觉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在这些老一辈历史见证者离去前,给他们说出尘封故事的机会,尽可能多搜集些历史记忆,让后人不要遗忘了他们的故事。”陈晓枝说。


继续向前传好历史接力棒

在采访间隙,团队成员向记者展示了“口述历史博物馆”存在硬盘上的资料库,资料库内各类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像资料、调研提纲等均已分门别类排好,广东汉剧、梅县区松口古镇山歌、客家家风家训等研究项目的保护传承现状也均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记者翻阅其中一篇调研报告发现,从研究项目的现状分析到访谈者口述、研究项目传承保护策略分析等内容,报告均做了详细阐述,内容长达5万多字,甚至细致到访谈对象的家庭关系和成长时间也做了思维导图。

正是这种认真又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口述历史博物馆”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团队也收获了不少鲜花和荣誉:2021年获嘉应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立项、2022年获广东省“攀登计划”重点项目立项……“其实我们团队现在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撰写的调研报告经专家学者建议,还要再进行完善,相配套的纪录片资料也还在制作中。”在丁琳看来,虽然团队已着手研究了多个项目,并得到了多方的支持,但前方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目前,我们所有研究成果都还没对外公开,过段时间团队计划和某青年空间合作,开设窗口推广宣传我们的研究成果,希望我们团队能影响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起接力做历史的研究者,更做历史的守护者、传承者。”对于未来,丁琳充满了美好希冀。

梅州日报记者:吴海清

编辑:李舒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